時論-平息洪案民憤 臺灣也該搶救雷恩大兵
值此全臺人心爲仲丘抱不平之氣氛下,也許馬英九總統能以三軍統帥之尊行非常之權,引用信陵君規則,免除洪家小弟下部隊,讓他改服替代役。圖爲電影《搶救雷恩大兵》。(派拉蒙提供)
美國拍制的衆多二次大戰影片中,《搶救雷恩大兵》一片非常特別,感人至深。因爲它並非描述戰場勝利、戰爭英雄等事蹟,而是因爲雷恩家三兄弟入伍,兩位兄長先後爲國捐軀,軍方發現小弟仍然在戰場上,爲保住雷恩家一線血脈,乃下令保護雷恩脫離戰場歸國。
此一搶救行動至少出動了一個班兵的兵力,由一位資深優秀軍官率領,在歐洲戰場上,一處一處覓行蹤,找尋雷恩,終於找到,再護送離開。中間爲躲德軍襲擊,領隊軍官最後殉職。影片結尾已是數十年後,白髮蒼蒼的雷恩率領全家老少到軍人公墓向當年救他而犧牲的軍官墓碑前獻花致敬,久久伏地不起,看到此處,我亦不禁熱淚盈眶。
搶救雷恩一片展現美國政府的人道主義精神,對美國國際形象有加分作用。但我們冷靜思考,美國的搶救行動付出的人力(包括別人生命)物力及財力,代價不算小,若能事先預防,不讓雷恩家三兄弟同時上戰場,至少令小弟留在後方坐辦公室,處理文書行政等業務,就不至有搶救行動,減少多少浪費!
相比之下,我國曆史上曾有「搶救雷恩」的同性質行動,但卻是預防性措施,在作戰效果上高於美國。
這就是戰國晚期「信陵君竊符救趙」事件,信陵君魏無忌,是魏王同父異母弟,他有個姊姊,嫁給趙國平原君趙勝爲妻。當時位處西鄙的秦國已非常強大,常向東侵城略地,韓趙魏三國首當其衝。魏安釐王二十年(民國前二一六八年)秦昭王已令大將白起大破趙國長平軍,又進兵圍趙首都邯鄲,趙王及平原君求救於魏,魏王使將軍晉鄙率軍十萬往救。秦王派使者警告魏王:諸侯敢救趙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攻之。魏王恐,使人止晉鄙,留軍鄴城觀望。平原君使者相望於道,央信陵君解邯鄲之圍,信陵君不斷請求魏王發兵,而魏王畏秦拒絕之。
信陵君無法,準備自己率領門下食客三千人組一支志願軍救趙,但他平常所禮遇的隱士侯生,笑此舉乃以肉投虎,必不可行。建議信陵君取得晉鄙之兵符往奪晉鄙軍權,以正規魏軍出戰秦兵纔有勝算。當時制度,軍隊調動必靠兵符,兵符一半存君主處,一半存軍隊指揮官處,兩者相合,軍令纔能有效。魏王之兵符在他臥室內,只有寵幸之如姬可任意出入,正好三年前如姬父親爲人所殺,魏王無法找到兇手,信陵君令門客殺取該仇人之頭,如姬感激信陵君不已,一直想報答。現在侯生要信陵君請如姬去偷盜兵符,果然如姬將兵符取得交與無忌。
信陵君將行,侯生又令一屠狗者朱亥隨行,朱亥爲大力士,亦素受信陵君敬重,侯生主張萬一合符時晉鄙仍懷疑而不聽從取代命令,則朱亥就當場擊殺之。
果然信陵君至晉鄙軍中,雖然合符無誤,但晉鄙仍表示疑惑,不想聽取代之令,朱亥舉起四十斤重之鐵椎椎殺了晉鄙。信陵君取得軍權,下令軍中曰:「父子俱在軍中,父歸;兄弟俱在軍中,兄歸;獨子無兄弟,歸養。」得選兵八萬人,進兵擊秦軍,秦軍解去,遂救邯鄲,存趙。(以上原見《史記》卷七十七〈魏公子列傳〉)七十歲的侯生在魏國首都大梁城,估計信陵君到達軍中之日,向北自刎而死,以魂送公子。
以上信陵君所公佈之第一道命令,可以簡稱之爲「信陵君規則」,也就是「搶救雷恩」同性質的華夏版本,此規則不僅比美國早了兩千年,還是預防性的,普遍性的,並非只針對某一定的子弟。更重要的是「信陵君規則」能激勵士氣,提升戰鬥力,此所以魏軍十萬人縮減爲八萬人後,反而能擊敗強秦,因爲魏軍士兵們對該規則個個心懷感激,消除家庭後顧之憂,殺敵之心更高昂。雷恩行動甚至會引起若干人之不滿或嫉妒,而信陵君規則只有正面效果,不會產生負面影響。
今天台灣發生洪仲丘在軍中冤死案件,仲丘也是親兄弟三人,他本人過繼給了伯父,他大哥爲職業軍人,位居中尉,他小弟即將入伍服義務兵役,如此洪家有兩兄弟同時在軍中。值此全臺人心爲仲丘抱不平之氣氛下,我希望馬英九總統能以三軍統帥之尊行非常之權,引用信陵君規則,免除洪家小弟下部隊,讓他改服替代役,如此以順人情而息民憤,則社會幸甚,國家幸甚!(作者爲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