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廣場》出口衰退及債務拖累東亞經濟成長(劉憶如)
世銀示警,美國保護主義與債務水準上升拖累,明年東亞及太平洋地區開發中經濟體的經濟成長率,將是50年來數一數二的差。(示意圖/Shutterstock)
世界銀行10月1日發佈最新展望報告,指出雖然今年(2023)東亞及太平洋區域開發中經濟體的成長仍將高於所有其他新興地區,但成長速度卻不如之前(今年4月)的預期。世界銀行將中國以外的東亞區域之預測自4.9%下調至4.6%(去年實際成長率5.8%),但仍維持對中國今年成長的預測爲5.1%(去年實際成長率3%)。
此外,對於明年(2024)展望,世銀不但下調中國以外的東亞區域成長預測(自4.9%至4.7%),且對中國成長的預測也自4.8%下調至4.4%。整體東亞及太平洋開發中經濟體(含中國)明年成長的預測值因此只有4.5%,世銀因此提出警訊指出若不計2019新冠疫情、1997亞洲金融危機及1970年代石油危機等特殊事件,則東亞及太平洋開發中國家可能將出現50年來最低的經濟成長。
東亞地區成長趨緩的主因可分爲外部及內部因素,但世銀也指出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經濟結構的問題。長期依賴出口及投資帶動的經濟成長模式,造成今日出口及投資動能不足之時,過往高度的經濟成長就無法維持。
首先以出口來看,明年出口成長的挑戰來自於三個面向。一是全球景氣不振,需求不強。相較於去年全球3.3% 的成長率,世銀最新預測今年將下滑至2.1%。至於2024年的經濟成長,則因預期明年將顯現這一波升息對景氣的傷害(也就是所謂貨幣政策的延遲效應),因此普遍預測明年景氣將更加趨緩。
第二,美國2018年至今實施的貿易保護政策,大幅減緩全球進出口貿易。依據世銀資料,全球新增的各項貿易禁令,自2017年大約500項,至2022年已增加爲將近6倍的3000項左右。另外例如依據WTO今年4月發佈的報告,全球的商品貿易成長率2017年爲4.9%,但預測今年僅有1.7%。
第三,美國及許多工業國最近推出的產業政策,也造成對東亞區域進口的減少。世銀報告中指出在美國去年推出「降低通膨法」及「晶片與科學法」之後,產品製程「原產地證明」的要求,造成美國企業對東亞進口的意願降低,更因此產生例如轉而對墨西哥、加拿大等國進口的貿易移轉之轉單效應。世銀舉例指出,印尼及馬來西亞今年第二季的商品出口較去年同期減少20%,中國及越南也減少了10%。臺灣今年第二季同樣呈現負成長(年成長率負17%),當然也是和東亞各國一樣受到美國實施貿易保護及產業政策的影響。
以上出口衰退的外部因素之外,世銀將內部因素主要歸責於東亞區域債務的激增。同樣由三個面向觀察,顯示東亞區域的政府、企業,以及個人債務皆大幅飆升,因而限制了以政府支出、民間投資以及民間消費帶動經濟成長的空間。
以政府債務來說,世銀強調東亞國家的政府負債對GDP比率雖普遍低於工業國 (工業國近年往往超過100%),但過去十年來卻也大幅上升,限縮政府推動公共建設以帶動經濟的能力。其次,東亞區域企業負債的增幅則更甚,許多國家的企業負債對GDP比率,甚至都已超過工業國水準 (工業國比率也是約爲100%);高負債的企業,自然也不易增加投資。再其次,個人負債也顯示同樣狀況,許多東亞國家的個人負債比率近年來亦大幅攀升,造成消費提振的困難。
因爲這些外部及內部因素,經濟成長的4個引擎(民間消費、民間投資、政府支出,以及淨出口)確實不易發揮太大的作用;更何況除了這些問題外,東亞各國當然也和所有世界其他地區一樣,將持續面對地緣政治及極端氣候的挑戰。
只是,也誠如世界銀行在報告中所建議的,一向依賴出口及投資的東亞經濟體,實有必要儘速調整其經濟結構,減輕製造業比重而加強服務業,尤其經由數位化與服務業的結合,創造出更多新的機會與就業,例如遠距教育及遠距醫療等;世銀給東亞地區的建議,也非常值得臺灣思考學習。
(作者爲香港北威國際集團董事總經理、國立臺灣大學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