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超固體
量子物質的研究揭示了許多令人驚奇且常常違反直覺的現象,其中之一便是“超固體”的概念。超固體,這一在半個世紀前被提出的物態,結合了固體與超流體兩種看似矛盾的特性。
固體通常以其結構剛性和固定的原子排列爲特徵,而超流體則表現出無摩擦的流動性和缺乏結構的流暢性。超固體的概念挑戰了傳統的物質觀念,它提出了一種既具有晶體結構(如固體)又具備超流特性(如超流體)的狀態。
超固體的理論基礎
超固體的概念首次由物理學家尤金·格羅斯在20世紀60年代提出,隨後諾貝爾獎得主菲利普·安德森等人對其進行了進一步研究。他們最初的研究興趣源於探索在極低溫條件下氦-4原子的獨特行爲。氦-4在特定條件下可以表現出超流性,這是一種量子力學狀態,其中原子可以無摩擦地流動。超固體的概念由此延伸:在足夠低溫和高壓的情況下,氦-4原子或許會自發形成一種剛性的晶體結構,同時表現出類似超流體的特性。
從理論角度來看,超固體狀態需要滿足兩個主要特徵:
晶體有序:原子或分子排列成周期性、類晶體的結構,類似於傳統固體中的原子排列。
超流性:物質在流動時沒有黏性,表現出類似超流氦的行爲特徵,如零流動阻力和持久的循環運動。
這種結合非常難以實現,因爲晶體有序要求原子位置固定,而超流性則需要一種非局域化、類似流體的原子排列。然而,量子力學爲這種矛盾的狀態提供了一條路徑。根據量子原理,低溫系統中的粒子可以處於疊加態,表現出一系列可能的定位。超固體中的原子由於量子漲落而足夠“模糊”或非局域化,從而在固定的結構內實現某種流動性。
實驗發現及其驗證之路
自提出以來,研究人員長久以來都在試圖從實驗上驗證超固體的存在。在氦-4這一最初被認爲可能實現超固體的材料上,儘管研究取得了一些有趣的結果,卻始終沒有得到確鑿的證據。2004年,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的物理學家莫西斯·陳和金恩成進行了一項關於固體氦-4的實驗,並稱觀察到了與超固體相符的特性。他們報告稱,當固體氦-4冷卻至接近絕對零度時,其旋轉慣性減小,暗示固體晶格和某種超流成分之間可能存在部分解耦現象。
這一發現引發了廣泛關注,因爲它似乎提供了超固體的首個實驗證據。然而,進一步的研究揭示了結果的許多不一致之處。到2012年,大多數物理學家認爲最初的發現不夠可靠,將觀測到的異常歸因於其他現象,如氦樣品的彈性特性,而非真正的超固體狀態。
在超冷原子氣體中實現超固體
超固體研究的重點從氦轉移到了超冷原子氣體中,這種系統使得科學家可以更好地控制粒子之間的相互作用。2017年,由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的蒂爾曼·埃斯林格和因斯布魯克大學的弗朗西斯卡·費爾萊諾領導的兩個獨立研究小組分別使用鏑和鉺的超冷原子氣體成功創造出了超固體狀態。
他們的方法依賴於玻色-愛因斯坦凝聚(BEC),這是一種在接近絕對零度的溫度下形成的物質狀態,其中原子聚集在同一量子態中,整體上表現爲單一量子實體。通過精確調整原子之間的相互作用,並利用光學晶格和磁場,研究人員在原子氣體中誘導出週期性的密度調製,形成了類似於固體的結構。令人驚訝的是,這些系統同時保留了超流性,即在無摩擦下流動的特性,滿足了對超固體的雙重要求。
在原子氣體中實現超固體是一個重要的突破,首次在實驗上驗證了這一長期以來僅限於理論上的現象。該實驗標誌着理解超固體複雜物理學的首個實際步驟,揭示了量子力學、晶體結構和超流性的深層聯繫。
超固體的量子力學:一種新的物質狀態
超固體狀態展示了量子力學如何導致一些在經典物理學中難以理解的現象。在經典物理學中,固體與超流體的互斥性將排除超固體的存在。然而在量子力學中,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在超固體中,粒子的波動性使其能夠跨越晶格結構實現非局域化,從而在晶格秩序中保留流動性。
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現象是超固體狀態的關鍵成分之一,是一種量子效應,多個粒子佔據最低可能的能量狀態,並作爲單一量子實體行動。在超固體中,這種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經歷密度調製,形成類似晶體的排列,同時保持零黏性。
超固體的物理學拓寬了我們對量子相變和破缺對稱性的理解。在經典系統中,相變(如從液體到固體)涉及對稱性的變化,如液體的旋轉對稱性被打破,形成有序的固體結構。而超固體則同時打破了兩種對稱性:平移對稱性(產生晶體有序)和相位對稱性(產生超流性),從而爲理解量子相變提供了新的視角。
超固體的應用與影響
儘管超固體的研究目前主要侷限於實驗條件,它的發現對量子計算和材料科學等多個領域具有深遠影響。例如,量子計算機可能會從具有固態穩定性和超流體般相干特性的材料中獲益,從而提高量子比特的穩定性和相干時間。超固體還可能激發新的量子技術,其獨特狀態將穩定性與超流體特性相結合,爲新型量子器件提供了可能性。
超固體還可以推動量子湍流的研究,即量子流體中涉及混沌流動的現象。由於超固體兼具固體和流體特性,能夠讓科學家更好地探索在既有秩序又無摩擦流動的系統中湍流如何表現。這項研究可能對理解天體物理學中的複雜流體動力學具有廣泛應用,如中子星,這種天體被認爲在極端條件下包含超流體成分。
此外,超固體還爲理論物理學和奇異物質的研究開闢了新途徑。通過研究超固體,科學家可以加深對破缺對稱性、相變等現象的理解,這些是粒子物理學標準模型的核心概念。這些見解甚至可能爲統一量子力學與其他物理理論提供線索,或有助於量子引力或其他未解物理領域的研究。
挑戰與未來方向
儘管在超冷原子氣體中實現超固體是一項重要進展,但仍然存在重大挑戰。例如,在其他材料(包括更易獲得的元素或化合物)中實現超固體,將拓展實驗研究和潛在應用的範圍。當前的超固體系統複雜,需要高度控制的實驗條件,這限制了其實際應用。
另一個挑戰在於更好地理解超流體與超固體狀態之間的過渡。理論模型表明,不同類型的相互作用可以穩定超固體性,但這些相互作用的確切性質,尤其是在原子氣體以外的材料中,仍未解清。隨着實驗技術的改進,研究人員可能會在更實際的環境中創造超固體,例如在固態材料或複雜的量子設備中。
此外,超固體的基本特性仍然有待進一步探討。它們在時間上是否穩定?它們的超流特性能否在更復雜的排列中被利用,其晶體結構和超流性的共存性有哪些限制?回答這些問題需要進一步的實驗和理論模型的完善。
來源:萬象經驗
編輯:涼漸
轉載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
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立場
如需轉載請聯繫原公衆號
1.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