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地殼運動的機制,板塊構造學說爲何如此盛行

地殼在不斷的運動,按照地殼運動的性質和方向,可以分爲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兩種類型。水平運動引起地殼物質水平位移,使地表岩層在有些地方發生彎曲隆起,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有些地方則斷裂張開,形成裂谷或海洋。垂直運動又稱升降運動,表現爲地殼的擡升和下沉,從而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陸變遷。

在自然界,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其實是相伴發生的。在不同區域和不同時期,兩者長有主次之分。但就全球而言,地殼運動主要以水平運動爲主,垂直運動爲輔。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一直在探索有關地殼運動的奧秘,並且對地殼運動的機制提出了幾種不同的理論。目前比較盛行的事板塊構造學說。

板塊構造學說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期形成的一種全球構造理論。這個學說認爲地球的岩石圈不是整體一塊,而是被一些斷裂構造帶,如海嶺、海溝等,分割成許多單元,叫做板塊。全球岩石圈分爲六大板塊,每個板塊又可以劃分爲若干小板塊。這些板塊處於不斷運動之中,一般說來,板塊的內部地殼比較穩定,而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躍的地帶,且火山和地震也多集中分佈在這一地帶。

板塊相對移動而發生的彼此碰撞或張裂,形成了地球表面滴基本面貌。板塊張裂的地區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東非大裂谷、大西洋就是這樣形成的。

在板塊相撞擠壓的地區常形成山脈。當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相撞時,大洋板塊因位置較低俯衝到大陸板塊之下,這裡往往形成海溝;大陸板塊受擠壓上拱,隆起成島弧和海岸山脈。在兩個大陸板塊相碰撞處,則形成巨大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脈就是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碰撞產生的。地球上海陸的形成和分佈,陸地上大規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殼板塊運動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