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動畫片在教孩子撒謊罵人?

來源:法治網

“你×的,你那兩個狗徒弟偷東西。”

“你說什麼?”

“你就睜開你的狗眼睛好好看看吧。”

安徽省宿州市的楊先生近日剛打開某短視頻平臺時就遇到一次“開屏暴擊”。他開始以爲刷到了低俗段子,仔細一看原來是經典動畫《成龍歷險記》的配音被改了內容。

近日,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在一些短視頻平臺上,有不少動畫片被人惡意改編,原本的對話內容被換成低俗、色情橋段。

低俗化改編動畫片兒歌

楊先生的孩子今年上小學,經常在短視頻平臺上看動畫片,擔憂孩子看到這種惡意改編的動畫片,他便嘗試在短視頻平臺上進行檢索,結果發現問題不少:

“垃圾箱是垃圾待的地方,你連垃圾都不是,趕緊滾回你的星球吧。”《超級馬里奧》裡的馬里奧和《神奇寶貝》裡的小智站在垃圾箱旁,一邊說着,一邊踢着垃圾箱,垃圾箱裡關着另一個動畫角色;

“賽羅一個人根本打不過這些怪獸,很快就被揍出了原形。”在一所監牢內,《奧特曼》裡的賽羅奧特曼倒在地上,被曾經出場過的幾隻怪物拳打腳踢;

“到你爸爸這兒來,威震天”“滾蛋美羊羊,老子可是懶大王”……

楊先生髮現,被低俗配音惡意改編的不止《成龍歷險記》,還有《變形金剛》《美羊羊與灰太狼》等多部動畫片,配音裡面充斥着欺凌、暴力、謊言、色情等“黑暗元素”內容。

被惡意改編的不僅是動畫片。

記者調查發現,在短視頻平臺上,還有不少兒歌被惡意改編。比如《迪迦奧特曼》中文主題曲《奇蹟再現》的歌詞內容,被改成“老師已經出現,我越看越不順眼,穿越時空毆他兩拳,他就死在馬路邊”;將《汪汪隊立大功》裡歌曲的歌詞換成“汪汪隊,汪汪隊,我們都是土匪,左手拿着AK,右手拿着雷,白天超市搶劫,晚上去做賊”;將經典童謠《小螺號》的歌詞,改爲“小螺號,瞎××吹,海鷗聽了瞎××飛”……

在短視頻平臺上,還有人將《靜夜思》《春曉》等傳播度較高的古詩,通過替換詞彙改爲打油詩;有人惡意改編《三字經》等經典讀物,如“人之初,性本善,不寫作業是好漢,老師發現怎麼辦?拿起寶劍跟他幹,幹不過怎麼辦?召喚諾亞奧特曼……”

有受訪家長告訴記者,這些改編內容乍一聽朗朗上口,實際內容卻盡顯低俗化、庸俗化。

還有業內人士介紹,近段時間,一些短視頻平臺上僞裝成動畫片的“兒童邪典視頻”有“死灰復燃”的跡象。

所謂“兒童邪典視頻”,就是對兒童熟悉的卡通人物進行包裝,注入暴力、血腥、虐待、嗑藥(吸毒)、恐怖、色情等劇情,然後打上親子、育兒等標籤,在短視頻平臺上大量傳播。這些短視頻打着“親子互動”“扮演遊戲”的幌子,畫面色調鮮豔,很容易扭曲未成年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有長期關注兒童心理健康的律師認爲,一些短視頻平臺博主低俗化動畫片或兒歌作品,可能是爲了追求點擊率和關注度。

其中,短視頻平臺博主惡意改編原有作品的對話和劇情,在其中加入低俗、色情、暴力等內容,明顯違反了社會公序良俗。如果這些博主沒有獲得原作品版權所有者的授權就擅自改編,構成了版權侵權行爲,這樣的改編還可能損害原作品及其創作者的聲譽。

有些動畫片本身就“有問題”

記者調查發現,在惡意改編之外,有些動畫片內容本身就存在一些問題。

有不少家長在社交平臺上對一部名爲《魔法公主××》的網絡動畫短片表達不滿。在這部動畫片中,角色常常通過威脅和耍心機要求買玩具,這讓家長們擔心孩子觀看這部動畫片後會模仿其中的不良行爲,進而影響他們的健康成長。

在多個短視頻App上可以直接觀看《魔法公主××》。記者觀看多集後發現裡面問題不少:比如熊妹、貝兒的媽媽們不讓她們寫作業,而是讓她們去玩手機、玩遊戲;比如媽媽讓白雪給弟弟做午飯,弟弟嫌棄白雪沒有做他喜歡吃的,對媽媽說“乾脆別讓白雪上學,就讓她在家做好吃的,照顧我吧”;比如白雪、貝兒和其他角色遇到想要的東西,如果對方不給,就通過威脅和欺騙來獲取……

“我家孩子看過這部動畫片後,現在想要東西就鬧,脾氣越來越暴躁,一點也不在乎他人的感受。”有家長表示,這種劇情對孩子來說非常有吸引力,還愛模仿。

有內容問題的動畫片不在少數。湖北省武漢市的李明(化名)在家帶表弟玩時,打開數字電視,在動畫欄目裡隨機選擇了一部名爲《××一家人》的動畫片,“裡面全是上課玩手機、教人撒謊的內容,真不知道創作者是怎麼想的,也不知道平臺是怎樣審覈的!”

“我弟就被這種低俗動畫片害了。”江蘇省南京市的柳先生說,他弟弟自從迷上了這些亂七八糟的惡意改編動畫片後,每天回家不寫作業,第二天騙老師說忘帶了;還會背一些成年人聽起來都非常下流的順口溜到學校念,只希望能譁衆取寵,有時候跟家人頂嘴還會飆出幾句髒話,“我們非常擔心他以後惹出大禍”。

在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孫宏豔看來,動畫片、兒歌等文化產品表現形式豐富,很容易吸引未成年人的注意力,但同時又容易被家長忽視其中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而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

孫宏豔指出,中小學階段,是未成年人自我認知形成的重要階段,一些動畫片宣揚扭曲的審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比如白幼瘦、節食減肥等,使孩子在接觸過程中不自覺地與自己的情況作比較,產生一種“我不夠好”“我不配”的心理,影響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判斷;青少年時期,未成年人的模仿能力非常強,會不由自主、經常性地模仿動畫片裡的語言、動作等,長時間接觸不良改編內容,可能會逐漸形成焦慮抑鬱、仇視社會的心理,進而影響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

平臺應承擔監管責任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實踐中,未成年人接觸上述不良作品十分容易,部分短視頻平臺甚至會在“動漫”“少兒”等專屬欄目下推薦內容不當的作品。

爲此,中央網信辦近日專門印發通知,在全國範圍內部署開展爲期兩個月的“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將重點整治6個環節突出問題,其中之一就是短視頻、直播平臺“二次包裝”經典動畫或兒歌,集中展示暴力血腥內容。

對於涉未成年人的動畫、短視頻作品的創作、審覈、傳播等,如何才能將不良內容排除在外?

律師指出,從創作到傳播,在各個階段都可以採取一系列措施,來確保內容質量和適宜性。“在審覈階段建立多級審覈機制:設立初審、複審等環節,確保內容質量;建立專業團隊負責內容審查;利用AI技術識別潛在的不適宜內容,採用關鍵詞過濾系統等技術手段;設置舉報機制,讓用戶能夠報告不當內容;定期收集並分析用戶反饋,不斷優化審覈流程。”

在傳播階段,平臺應承擔起監管責任,比如,對上傳的內容進行嚴格篩選;對違規內容迅速作出反應,比如下架、封號;調整推薦算法,減少爭議性內容的推薦,並優先推薦高質量和有益的內容;提供家長控制選項,允許家長限制孩子觀看的內容類型和時長,推出和完善專門的兒童模式,過濾掉不適合兒童的內容等。

孫宏豔呼籲,當發現對未成年人可能有害的作品時,及時舉報反饋很重要。不過,對未成年人的保護一定要用發展的視角,不能矯枉過正。

“我們的保護不是說讓孩子生活在一個無菌的世界裡,這樣對他們的成長也不利。在不越過紅線的前提下,我們應該給未成年人提供更豐富的文化產品類型和內容。”

孫宏豔說,兒童文化作品其實有很多閃光點可以挖掘,童言童語並不意味着要把作品搞得很低幼。過往研究顯示,儘管一些平臺有青少年模式,但很多未成年人不願意進入,就是因爲覺得青少年模式太低幼,有的甚至像“幼兒園模式”。因此對於創作者來說,需要特別深入地去了解孩子們的審美,進行創作時應該契合孩子成長的特點和規律。

在孫宏豔看來,這一代未成年人是互聯網的原住民,他們的生活跟數字生活其實是很難分開的。對於網絡上存在的低俗動畫作品等文化產品,最重要的是加強未成年人的自我保護能力,加強網絡素養教育,提升未成年人的網絡辨識能力,讓孩子自己能夠對各種各樣的文化形式主動作出是否適合自身的判斷。

來源|央視網、法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