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落戶江蘇 探索高等教育與區域發展深度融合新路徑
尺寸只有大拇指大小、重量僅爲2.2克的雙光子顯微鏡,今年市場銷售額預計達到1億元。這個曾經“壓箱底”10多年的技術成果來自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程和平的科研團隊,在跑遍多個城市後,最終在南京江北新區落地生根。隨着9月14日教育部、江蘇省啓動共建首個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科技成果破繭成蝶、發展壯大的精彩故事將在江蘇源源不斷地演繹。
完善高校科技創新機制,提高成果轉化效能,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作出的重大部署。剛剛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提出,讓更多科技成果儘快轉化爲現實生產力。
“當前,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面臨‘五個不’的問題。”教育部副部長吳巖介紹,有的成果與產業需求脫節、“不能轉”,有的成果成熟度不高、“不好轉”,有的技術轉移人才隊伍專業化能力不足、“不會轉”,有的相關方面重視程度不夠、“不願轉”,有的受制於現有制度瓶頸、“不敢轉”。建設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就是要推動全國優勢高校與區域優勢產業深度融合,激發校地融合倍增效應,有目標、有組織地支撐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
首個,意味着先行探路、示範引領。“江蘇是製造業門類最多、產業鏈最完整、配套設施最完善的省份之一,國家大學科技園、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教育部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基地數量均居全國第一。”省教育廳廳長江涌表示,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落戶江蘇,既有我們自身的獨特優勢、豐沃土壤,更有國家層面的信任支持,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以南京、蘇州爲核心承載區,首批聚焦生物醫藥、信息通信、先進材料三大產業方向。力爭通過5年左右努力,將該中心打造成爲產業應用場景豐富、創新活力活躍、轉化機制暢通、創新生態開放的全國高校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先行示範區。比如針對“不好轉”“不會轉”等問題,將搭建“一站式”公共轉化平臺,形成從技術研發、概念驗證、小試中試到小批量試生產的“全鏈條”服務能力。
每個產業方向首批遴選20餘所高校參與建設。“作爲新型研究型大學,西湖大學近年來陸續推出近40項‘世界首次’的重大原創成果。”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施一公表示,將圍繞基因治療、細胞治療等領域與全國高校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合作,引導科研人員、青年學生參與技術轉移轉化實踐,推動更多成果從樣品到產品再到商品。
新華日報 ·交匯點記者 黃偉
特別聲明:本文經上觀新聞客戶端的“上觀號”入駐單位授權發佈,僅代表該入駐單位觀點,“上觀新聞”僅爲信息發佈平臺,如您認爲發佈內容侵犯您的相關權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