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精神高地的那抹“英雄紅”
一段歷史,血火鑄就。一種精神,薪火相傳。嘉興、上海、南昌、井岡山、延安、西柏坡……一百年來,一代代共產黨人披荊斬棘、乘風破浪、接續奮鬥,團結和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人間正道。
國防動員系統在黨史學習教育中,注重用好紅色資源,傳承紅色基因,通過挖掘紅色歷史、宣講紅色故事、賡續紅色血脈,引導廣大官兵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以更加奮發有爲的精神狀態推動新時代國防動員建設高質量發展。
挖掘紅色歷史,完善學習教材
“一幅幅歷史照片,一件件珍貴實物,讓我們的思想得到了洗禮。我們要循着先烈的足跡,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作爲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的陝西省延安革命紀念地,吸引大量遊客來此參觀見學。
百年黨史是紅色資源的富礦,是黨史學習教育生動鮮活的教科書。近年來,軍委國防動員部就傳承紅色基因,推動紅色文化建設出臺相關文件,要求所屬省軍區開展尋訪老兵活動,徵集相關歷史資料和文物,動員社會力量挖掘紅色歷史。
各省軍區積極響應,並廣泛開展“追尋紅色足跡”活動,派出多支精幹力量走進革命先烈生活戰鬥地,先後搶救性挖掘和整理了數百部記錄我黨我軍紅色歷史的影視資料和書籍,修繕和保護了駐地紅色遺址遺蹟。
“挖掘紅色歷史,追尋紅色往事,是歷史記憶的喚醒,激勵官兵牢記初心使命,砥礪前行。”上海警備區副政委韋昌進如是說。
國防動員系統各單位根據紅色資源的性質和大衆認知、接受特點,對史料進行編審編印,並綜合運用聲、光、電、圖、影等技術,將塵封已久的紅色史料轉化成形象、直觀的黨史學習教材,讓廣大官兵和民兵在參與式、體驗式、研究式的鮮活教育環境中系統掌握黨史,傳好“紅色精神”的接力棒。
“紅色堡壘村”裡的黨史大課堂,三代“紅嫂”深情回憶血濃於水的沂蒙深情;延安寶塔山下,民兵講解員繪聲繪色講述紅色聖地的黨史;湘南的沙洲村,剛剛脫貧致富的民兵訴說着“半條被子”的新時代篇章……國防動員系統各單位以紅色舊址、紀念地爲主陣地,在重大節日等時間節點,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學習“四史”活動,用精彩的線下宣講和生動的線上直播“圈粉”無數。
“我的使命就是把先輩的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把他們用血肉鑄成的紅色基因永遠傳承下去。”江西井岡山革命博物館民兵講解員袁建芳說。目前,該紀念館有百餘名民兵講解員,他們以“講、唱、演”的宣講方式,將黨史軍史故事傳播到了長城內外、大江南北。
針對年輕人多爲“拇指一族”“網上一族”的特點,上海警備區乘借智慧城市建設步伐,採取統籌“營區+園區”開通改革開放“社會課堂”、覆蓋“網上+線下”開設新興平臺“雲端課堂”、緊貼“崗位+戰位”開啓軍地聯動“實踐課堂”的辦法,創辦“全民國防教育網”,讓網絡教育成爲黨史學習教育的“倍增器”。
江西省軍區建起現實與虛擬、線上與線下相融合的紅色教育陣地,充分發揮全省613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71個省級國防教育基地的功能作用,積極開設數字史館、紅色基地網上展館,構築網上網下聯動的紅色教育平臺。
賡續精神血脈,凝聚磅礴力量
隨着黨史學習教育的深入推進,國防動員系統各單位把學用結合與擔當使命作爲檢驗學習成效,積極將其轉化爲投身強軍實踐,建功強軍偉業的實際行動,推動所在單位建設全面發展、全面過硬,有效履行新時代國防動員使命任務。
“身處‘紅色根脈’,首先要帶頭解放思想,勇闖新路。”爲了從過去的固有建設思路中解放出來,浙江省軍區發揮駐地“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新興產業先發優勢,探索在“科技前沿高地、信息網絡要地、新興產業領地”拓展科研機構、高新技術產業和新區、開發區編兵的經驗,一批作戰急需、處突急用的專業化民兵隊伍應運而生。
近日,貴州省軍區下發了《在黨史學習教育“我爲羣衆辦實事”中做好“一部一村一校”工作的通知》,倡議所屬軍師團三級單位分別掛鉤幫帶一個行政村、對口援建一所學校,確保“我爲羣衆辦實事”實踐活動落到實處。
廣西軍區把參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爲檢驗黨史學習教育成效的大事來抓,按照“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要求,會同地方有關部門圍繞鄉村振興的5大目標,逐村制訂振興初步規劃,探索實踐貧困村脫貧出列後部隊幫扶的新思路、新模式,不斷提高參與鄉村振興的貢獻率。
四川省軍區針對部分單位民兵應急分隊裝備建設水平不能滿足遂行多樣化任務需求,制訂出臺了民兵應急營、連裝備建設標準,指導各單位按照遂行抗擊洪澇、火災、地震等自然災害標準,加強裝備建設,組織各地民兵實施水上救援等6大類19個課目的訓練,通過羣衆性練兵比武活動,爲今後搶險救援任務奠定堅實基礎。
征程萬里風正勁,使命在肩再出發。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國防動員系統廣大官兵和民兵始終以初心凝聚使命,以奮鬥續寫征程,苦練過硬打贏本領,自覺肩負起強國強軍使命,以優異成績獻禮黨的百年華誕。(賈啓龍、周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