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時代/北緯23.5 萃取農作,在自己的土地上長大

圖、文/數位時代

四個研究所學生拿10萬元創業,賣一個土地故事;四年後剩下兩個創辦人,卻有上千粉絲買單,因爲北緯23.5喚醒人們對鄉村的憧憬、對真誠的渴望。

採訪.撰文羅之盈 攝影╱林衍

「這是東方美人茶凍膜,聞聞看像不像吃的茶凍?」創辦人何佳霖旋開北緯23.5的保養品微笑着說:「這是紅薏仁精華液,很像薏仁漿吼?這是桂竹醒膚霜,像不像在喝竹筍湯?」另一位創辦人李坤陽一邊介紹,一邊哈哈哈地笑了起來。

這是萃取臺灣在地農作而成的保養品牌──北緯23.5。

創立於2009年,當時其實是四個中正大學企管研究所的創業夢,四個學生之中有一位在農作萃取的生技公司打工。

生技公司老闆說:「你們自己學行銷,爲什麼不創個品牌來玩玩?」就是因爲這句話,四個臭皮匠開開心心地運用所學,湊足了新臺幣10萬元,就此展開創業之路。

首先他們確定採用生技公司的技術發展保養品,也確定從低成本的網路創業,但要做什麼樣的品牌?取什麼名字?何佳霖爽快地說:「北緯23.5,因爲我們大家在北緯23.5度相遇。」

再加上2009年打着MIT臺灣製造的商品發燒,又有電影《海角七號》推波助瀾,四個年輕人覺得北緯23.5跟《海角七號》一樣,很有地域性,「我們要做原生的MIT品牌,骨子表象都是,不怕人家知道,所以品牌名稱到產品名稱都選用中文名字。」

邁向公司化經營

創業團隊擘畫產品地圖,期望產品線可以一網打盡,所以區隔美白、保溼、控油、修護四大類型,效能互補,再畫出臺灣一年四季各地所產的農作,從中國古籍或外國文獻中,找尋各種植物萃取物的功效,兩相搭配,之後請工廠嘗試調配,完成北緯23.5的生產計劃。

李坤陽說:「一開始下鄉找適合的農作達人,我希望可以找得過神農獎的達人,學生時代傻傻的,連個產品也沒有,就帶着一臺電腦去簡報,搞得很像直銷,很難談成生意。」

毫無壓力的學生創業總是快樂的,即便深入產地屢屢碰壁,也是一種充滿樂趣的回憶。但是半年過後,四個人紛紛畢業,面臨就業壓力。

2009年8月成立公司,很快地就有兩個人離開,2009年12月商品正式上市之後,何佳霖更是感到越來越沉重的難題。

「我們是農業和保養品的圈外人,誤打誤撞進入這一行,帶着有限的資本,以爲在雅虎奇摩拍賣平臺開個店就會有人,可見有多天真。後來很快就發現哪有那麼容易,10萬塊能做什麼⋯⋯。」漸弱的聲音,可想見當時壓力。

2010及2011這兩年,北緯23.5進入最艱難的時刻,李坤陽決定進入企業擔任行銷工作,心想薪水多少可以補貼創業課題。

剩下何佳霖獨自一人在家工作,頂着臺大國企系、中正企研所高學歷爸媽時不時拿着企業徵人啓事,希望她能放棄創業。

而何佳霖自己則深陷公司登記之後的種種稅務,以及賣場上架、下架、問與答瑣事之中,月營收只能在兩萬到五萬元之間折返跑。

2010年中,何佳霖差不多要放棄了,此時她與李坤陽參加臺灣鄉民創業協會聚會,遇到一位網路品牌前輩,前輩鼓勵他們,「在關鍵時刻放棄,就代表你是在關鍵時刻放棄的人,關鍵時刻做的決定就代表你的個性。」

前輩並且提供自己辦公室的一個座位空間給何佳霖,讓她在有工作環境的氣氛下工作。何佳霖說:「此時坤陽回到北緯工作,我們不只撐下去了!並且發狠借了青年創業的100萬元,全力衝刺。」

2011年北緯23.5總算遇到好運降臨,投資40萬元進行品牌改造之後,遇到第一個媒體報導銷售額從前一個月的十幾萬元,一口氣衝到50萬元。

李坤陽有感而發地說:「包貨包到天亮都是開心的!」打鐵趁熱,投注密集廣告與部落客行銷,兩個月後的2011年7月,他們達到100萬元銷售額。

「好像是個奇蹟一樣,」何佳霖說:「保養品嘛,從一開始的beauty、beauty、beauty,最後還是beauty(漂亮),總要有點不一樣的。我們很慶幸選了一個好題目,有很多發揮的空間。」

與自然耕作農人合作

2013年北緯23.5維持穩定150萬元的月營收,位於臺北基隆路的辦公室越來越有規模。堅持無香精添加的天然保養品,與採用自然耕作、不施農藥的農人合作的品牌故事,也吸引天使投資人投資,資本額達到千萬元。

「我們希望在你打開產品的那一刻,就能感受到臺灣農作的香甜與富饒,散發真誠自然的田野風情,它是都市人對鄉村的憧憬,也是異地人對臺灣的念想,」何佳霖說道。

「回鄉這條路很遠,遠到擡起來也看不到家鄉在哪裡。種田是辛苦的事,但只有將汗水滴落在自己耕作的土地上,纔有機會感受接近土地的巨大力量。」

提供米粹商品原料的七年級農人阿碩的話,正是打造臺灣網路潮品牌賣家們心底最大的夢想。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2013年9月號《數位時代》─ 打造網路潮品牌─2013網路人氣賣家100強,全國7-11、誠品各大書店熱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