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需要借鑑吸收美育的育人方式
西安交通大學博物館日前迎來了絡繹不絕的年輕人。有人手持印有博物館地圖和各個展區介紹的小冊子,每到一處展廳,便迫不及待地尋找蓋章點;有人身着華服,漫步在利用書法紗布佈置的景色中;有人在碑石館中,沉浸式體驗拓印瓦當,感受歲月更替……
這場由大學生獨立策劃籌辦的“博物館奇妙夜”活動,還吸引了衆多校外遊客慕名前來。
西安交通大學博物館志願者謝妍昕是這場活動的主要策劃者。讓她印象很深的是,當提問“秦腔”“華服”等文化知識時,大家爭先恐後地回答問題。
浙江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胡琦研究高校德育和文化素質教育領域多年,他發現,近些年,大學校園裡出現了多種多樣的美育活動形式,如古典音樂會、現代流行音樂節、人文藝術選修課,這些活動和課程呈現出多元化、專業化、實踐化的特點,正成爲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天然的聯繫。從育人方法上來看,美育可以爲思政教育提供更加多元且符合學生實際的教育內容和形式。”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白永生說,比如以美育浸潤學生成長髮展、師德師風、校園文化建設。其中,校園文化最根本的就是在校園場域中,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融入校園文化產品供給、活動創建、環境營造中,把校園建設成爲滋養師生心靈、涵育師生品行、引領社會風尚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高地。
去年年底,教育部印發《關於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通知提出,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爲引領,弘揚中華美育精神,堅定文化自信,以浸潤作爲美育工作的目標和路徑,將美育融入教育教學活動各環節,潛移默化地彰顯育人實效。
在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公共課教研室主任吳秋怡看來,美育包含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能夠豐富學生們的想象力,提高學生們的創造力,“美育與思政課相互補充,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們培育自身的美學品格,作出有意義的人生選擇”。
“詩歌接龍”引發上萬網友討論
今年4月,南京大學校園裡出現的幾塊展板吸引了路過學生的注意。這是南京大學文學院發起的“詩歌接龍”活動,由文學院的學生們提供一個起始句子,其餘部分則由路過的師生一人一句共同創作。
“我低頭/飲下一杯月光/波濤在內心洶涌/潮涌潮落/胡編的數字是π的終章/那我呢”“牀邊悄悄的藍色鳶尾花/你來人間一趟/你要看看太陽”……幾塊展板很快就被文字填滿。有意思的是,在同樣的主題下,還誕生了風格各異的詩句。比如,在以“新生”爲主題的兩塊展板上,就形成了“你這滴水躍入人海,我這滴水爬滿三月青苔”“白色的天,盛滿了新生的心願”兩種句式。
“也許參與接龍的同學並不懂詩歌的格律,但寫下的每一句詩都是瞬間迸發的靈感創作。”南京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江怡萱是這次活動的學生策劃者之一,在她看來,“詩歌接龍”不僅僅是寫詩那麼簡單,更重要的是要激發大家的創造欲和分享欲。
在很多師生眼中,“詩歌接龍”是一件浪漫的事情,不少人都拍下了照片並上傳到社交媒體平臺。有人分享說,“在南京大學,收穫春的浪漫”;也有人寫道,“陌生人的接力寫詩就像一場情感共鳴,漫遊飄揚的思緒釀成長詩,在風中輕輕吟唱”。
不久後,南京大學校園裡的“浪漫”便流向了更廣闊的社會空間。這些關於“詩歌接龍”的帖子引發了上萬名網友共同討論,大家在評論區分享自己喜歡的句子,談論對某首詩的感悟。
西安交通大學博物館志願者指導教師魏琳在一次次活動中發現,美育對學生、校園乃至社會的影響是多維的。比如,有人會因爲體驗了一次傳統手工藝活動,便對中華傳統文化產生興趣,進而積極參加歷史主題講座,與授課專家互動;校園裡的博物館也迎來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他們通過各種形式與歷史“對話”,用自己的方式推廣和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每一場美育活動都在一字一句中散發出校園裡的專屬浪漫。”魏琳覺得,這些活動不僅爲學生們搭建了一個展示自我、釋放創造力的舞臺,更激發了他們內心深處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讓這些年輕人在參與中不斷髮現新的可能性。
理工科院校如何打造特色美育
今年年初,華中科技大學合唱團在教學樓展開快閃活動的視頻刷屏網絡。視頻中,合唱團成員青春蓬勃,來往學生紛紛駐足聆聽,圍觀的人羣形成了一個天然的舞臺。這支合唱團的成員不少來自計算機、物理、化學等理工科專業。
華中科技大學音樂表演專業本科生李宣伯是這支合唱團的團長。他說,合唱團一般採用“快閃”的活動形式,無論是在教學樓的走廊還是在操場的角落,只要音樂聲響起就能嗨唱起來。不同於專業音樂會,沒有固定的演出場地,大家就像一羣自由的“藝術家”。
對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工程學院本科生賴冠楊來說,這種包容性和創造力是最吸引他的地方。通常情況下,爲了保證現場的每一位觀衆都能隨聲唱幾句,合唱團選擇的曲目既有年輕人喜歡的流行歌曲,也有經典老歌、紅歌。在賴冠楊看來,這讓具有不同背景的觀衆都能在合唱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沉浸式”體驗音樂帶來的快樂和共鳴。
如今,這支合唱團的“青春熱血”穿越屏幕,感染了許多網友。這讓李宣伯備受鼓舞,他說:“我們就想借此機會讓更多人感受到學校的藝術氛圍,展現大學生青春昂揚的模樣。”
胡琦發現,近些年理工科院校越來越注重結合專業特點,打造出了獨具魅力的校園文化。比如,電子科技大學鼓勵學生將“傳統文化”與“硬核科技”相結合,打造了用數字化技術展現川劇臉譜的新方式;浙江理工大學則嘗試將紡織科學與工程學科和絲綢文化相聯繫,打造了特色絲綢博物館,不僅能夠促進專業學科建設,同時也爲全校師生提供美育平臺。
作爲南京大學《形勢與政策》課的主講教師,吳秋怡發現,理工科專業的學生對自己的專業有着獨特的理解。有一次,一位數學系的同學說:“當拓撲學老師帶着一個菠蘿走進教室……大家都震驚了,沒想到還能用菠蘿當教具,形象地解釋複雜的拓撲概念。”
這引發了吳秋怡關於美育的更多思考。後來,吳秋怡將科學家的故事融入課堂,還和學生共同創作了“科學家精神繪本”系列叢書。師生們以手繪插圖的形式講述了顧毓琇、程開甲、童第周等10餘位科學家的故事,並在大中小學進行宣講。
美育德育相輔相成
隨着美育建設的蓬勃發展,隨之而來問題是:美育如何與大思政相互促進,共同推動學生全面發展?
西安交通大學博物館學生志願者司沭彤用實際行動給出了她的答案。在“博物館奇妙夜”的活動中,司沭彤利用自己所學的環境設計知識,以“天上白玉京,十二樓五城”爲靈感,創作出了峰巒間的“白玉京”佈景,還精心打造了一系列別出心裁的古風造景。後來,這些場景成了大學生們爭相參觀、拍照的“打卡”地。
司沭彤說:“這些活動不僅鍛鍊了專業技能,更在實踐中加深了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識。”
江怡萱和團隊利用專業知識設計出了一場由淺及深、循序漸進的詩歌節活動。比如,同步推出系列講座、詩歌沙龍等活動,帶領同學們從更深的維度去理解詩歌之美。
“美育和德育是同向同行、相輔相成的,文化藝術薰陶相較於課堂知識輸入,具有天然的優勢,它更加柔和、也更具有感召力。”胡琦說。
去年,華中科技大學合唱團在快閃活動中表演了一首《天耀中華》。時至今日,李宣伯依然記得當時的熱血沸騰——伴隨着音樂聲響起,周圍同學紛紛加入大合唱。李宣伯說:“那一刻,我真正感受到了音樂的力量,感受到了集體的力量,感受到了愛國情懷的力量。”
在白永生看來,以文化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以美浸潤是美育的重要方式。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鑑吸收美育的育人方式,更好發揮文化浸潤的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美的方式給學生以美的體驗,在潤物細無聲中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
實習生 李倩雨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許子威 記者 許革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