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奮力譜寫現代化建設新篇章

近年來,宿遷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聚焦“省內作出更大貢獻、全國奮力爭先進位”目標定位,矢志不移,聚力攻堅,着力推進宿遷高質量發展,交出了一份厚實的“宿遷答卷”。

宿遷市委宣傳部供圖

推進高質量發展,綜合實力“拾級而上”

10年來,宿遷的綜合實力實現“初露頭角”到“拾級而上”的轉變,地區生產總值跨了三個千億臺階、去年達4398.07億元,排名從2014年的全國95位提升至68位、每年前進2-3位;人均GDP上了五個萬元臺階;經濟總量和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在全省佔比逐年提升;所轄三縣全部進入全國百強縣。

宿遷的產業發展實現“蓄勢待發”到“百業集聚”的轉變。工業總產值上了四個千億臺階、去年突破5000億元,位列國家先進製造業百強榜第76名。白酒產業營業收入、膜材料產值、光伏組件產能分別佔全國6%、5%、4%,新能源產值突破千億。服務業增加值達兩千億,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產值突破1300億元,作爲“電商名城”,每秒鐘有37件快遞發往全國和世界各地。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均佔全省10%以上,花木產業產值佔全國5%,大閘蟹出口量連續18年位居全省首位,農業主導產業羣鏈綜合產值近千億。

生態公園實現“大寫意”到“工筆畫”的轉變。獲批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林木覆蓋率、中心城市綠化率居全省第三、第一,PM2.5濃度十年下降了50%,國省考斷面優Ⅲ水體比例達96%、創歷史最好水平。“耿車蝶變”成爲全省踐行“兩山”理念典型案例,公衆生態環境滿意度全省最高,“江蘇生態大公園”的美麗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改革創新實現“局部探索”到“系統集成”的轉變。在省委、省政府的關心支持下,宿遷加快建設“四化”同步集成改革示範區,新增國家級改革試點90項、省級試點340項,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黃河故道生態富民廊道建設等380餘項改革獲國家級和省級推廣,獲評中國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市域案例。

富民增收,鄉村振興取得新成效

在江蘇省農科院宿遷農科所水產支部的幫助下,洋河新區張渡村從2021年開展生態種養模式,選用宿遷農科所自主研發的“泗稻301”,建立120畝“稻蝦共養”示範基地,不僅畝產水稻900多斤,還可以養殖龍蝦200多斤。近日,該基地的大米更是取得中國“綠色食品”認證。

該村黨支部書記陳磊表示,下一步,將引領更多的村民和大戶加入綠色種植中來,帶領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廣大農民羣衆的“錢袋子”鼓不鼓,是衡量鄉村振興成色的重要指標。宿遷始終把促進農民增收作爲“三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圍繞“防返貧、興集體、富農民”,依託項目創新聯農富農機制促進共同富裕。

就蘇北糧油稻米產業鏈延伸項目來說,項目方與當地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協同建設產業化聯合體,已累計簽約種植訂單面積50萬畝,輻射帶動380餘個經營主體從事優質稻米產業增加收入,爲宿遷打造新時代“魚米之鄉”帶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在帶動致富方面表現突出的還有漁文化創意產業園。這是宿城區王官集鎮按照“三生融合、三產融合、漁文旅融合”理念打造的特色產業園,充分發揮全鏈條產業鏈在帶動羣衆就業、村集體增收等方面的“乘數效應”,在漁具製造、賽事參與等方面可帶動550餘人就業,同步帶動羣衆發展民宿、農家樂等產業。

值得一提的是,宿城區耿車鎮正全域推進和美鄉村建設,在美化環境的基礎上,突出產業支撐,支持各村發展特色富民產業。如今,紅衛村的多肉植物、劉圩村的藍莓果蔬、大衆村的板材電商等已成規模,“村村有產業、戶戶有事做”勾勒出城鄉融合、鄉村共富、羣衆幸福的美麗畫卷。

目前,宿遷人民生活實現“奮力奔小康”到“邁向現代化”的轉變。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十年翻一番,城鄉收入比1.57:1、全省最低。

向綠而行,潤澤美麗家園

河水清澈,風景如畫……近日,現代快報記者來到市區的馬陵河,雖是初冬,但來遊玩的市民並不少,或散步於曲折的小路,或流連於冬日的風景。

馬陵河是宿遷市區老城區一套重要的排污河道,全長5.2公里,一度又黑又臭。經過綜合整治,如今的馬陵河城水相融,人水和諧,已經成爲宿遷城區的一道風景線。

黃河故道改造、“一岸一線”治理、洪澤湖生態保護修復……近年來,宿遷持續提升水環境質量,全力打造“河暢、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的宜居生態環境。以推進河湖長製爲切入點,合力推進“兩湖”水環境綜合治理。整改完成84個污染源問題清單;完成駱馬湖、洪澤湖岸線生態修復治理153.6千米;完成洪澤湖退圩還湖14.44萬畝;完成洪澤湖“醉美湖灣”生態廊道建設。

近年來,宿遷圍繞中心城市公園體系建設,大力推進“城市公園綠地十分鐘服務圈”規劃建設,逐步形成了類型豐富、佈局均衡的城市公園綠地系統。

在宿遷鳥悅園,飛鳥昆蟲、杉林茂草構建起綠色低碳的生態空間,沙坑、滑梯、健身器械爲老年人、兒童提供意趣盎然的活動空間。

古黃河雄壯河灣公園、鳴鳳漙公園、虞姬公園……一批兼具文化底蘊和時尚元素的精品公園成爲城市中的“綠肺”,讓市民“推窗見綠、出門進園”的美好願望成爲現實。

近日,現代快報記者在市司法局、市住建局門前看到,曾經的圍牆已不見蹤跡,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綠地。截至目前,全市累計開放單位庭院62家,共享綠地面積約60萬平方米,共享停車位5000餘個,共享衛生間90個,補齊了民生服務短板。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有幸福感的公共產品。截至目前,宿遷累計推進實施口袋公園、城市綠道、公共空間林蔭化等“樂享園林”建設項目221個,讓人們切身感受到生態之美。

良好的生態環境已然成爲宿遷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一條逐綠前行、因綠而興、綠滿金生、以綠惠民的可持續發展之路,已然在宿遷大地上鋪就。

建設“可愛城市”,提升羣衆幸福感

近日,宿遷舉辦了新時代志願服務項目大賽,參賽項目爲2023年—2024年在宿遷已實施或正在實施的各類志願服務項目,共有152個項目報名參賽。

自志願服務工作納入黨的社會工作體系以來,宿遷已連續實施“你逐夢·我護航”、向祖國獻禮——宿遷社工志願者在行動、重陽敬老、西楚媽媽在行動、微心願徵集圓夢……聚力擦亮“讓愛歸‘宿’‘遷’手志願”品牌,讓“有時間做志願者、有困難找志願者”“我奉獻、我快樂”成爲宿遷社會新風尚。

宿遷2017年以全國第一的成績獲評全國文明城市,2020年作爲全國第二、全省第一蟬聯,次年提出打造全國文明誠信高地,如今正大力推進“好人之城”“志願之城”“慈善之城”建設。

老街巷承載民生煙火,傳承着市井記憶。作爲宿城區典型的老街巷,曾經的黌學街長期存在商戶侵佔公共空間、私搭亂建、經營混亂等問題。對此,宿城區以“繡花功夫”全面整治門頭招牌、強弱電線、人行道外立面等,並融入傳統文化和現代時尚元素,讓老街變身歷史文化、餐飲文化和網紅文化“新座標”。

在此基礎上,宿遷大力實施“城市空間治理三年行動”,出臺《城市公共空間治理導則彙編》,三年累計完成300個治理項目,創新開闢鄰里驛站276處。宿遷還深入實施城市魅力營建行動八項工程,精繡“可愛城市”之形,培育“可愛城市”之魂,精心塑造城市特色內涵。

爲增強城市人文關懷,宿遷加快編制無障礙環境建設發展規劃,統籌推進盲道、輪椅坡道、無障礙衛生間、母嬰室等人文性設施建設,探索具備條件的居住區加裝電梯等適老化改造,以看得見、摸得着的改變提升羣衆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楊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