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和紹興誰是“東方威尼斯”?都不是!風骨紹興比威尼斯更迷人

關於紹興,近期也聽到了這樣的一個宣傳語:東方威尼斯。

此前,在蘇州、蘇州的同裡古鎮也有聽到。大概是因爲水多、橋多、船多,故而有了這般美譽。但相信每個人心底都清楚,“東方”與“威尼斯”是兩回事,東方的水上人家與威尼斯並不一樣。

威尼斯的教堂、城堡等建築當然也很美,人情風貌也很浪漫,但它的美不等同於江南水鄉。“東方威尼斯”不過是一種宣傳噱頭,我個人愈發不喜歡這樣的宣傳。

尤其是當我站在紹興古城的古橋上,當我坐在烏篷船上,當我看着側身而過的白牆灰瓦和蔥蘢林木,當我看見小巷深處的屋檐下懸曬着衣物,更覺得這纔是東方的美,是中國江南水鄉獨有的古典美,絕非“東方威尼斯”的美。

紹興,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老城市。從吳越往事到魯迅秋瑾,於漫漫長河中沉澱下來的紹興,柔中帶剛,一身風骨,瀰漫着久遠時光所帶來的醇香。

這種香,既是千年陳的紹興老酒,也是倒映了無數個日升月落的水流。這是一座以水爲興的古老城市,河道密佈,湖泊衆多,古橋無數,向以“水鄉澤國”享譽海外內。

地道風物曾這樣評價紹興的:如果說蘇杭是江南的眉目,那麼紹興,就是江南的風骨,面秀、骨秀,更是神秀。

是的。多年前的第一次探索,我便發覺了這座城市除了水鄉的柔,還有一股堅韌的氣概。

從勾踐的隱忍剛毅,從紹興師爺的正氣凌然,從文人墨客的書卷氣,從魯迅、秋瑾等民族脊樑,紹興處處散發着剛柔並濟的氣息。

難怪木心曾發出這樣的感慨:無骨的江南不只蘇州,有骨的江南當看紹興。紹興之風骨,在吳越往事、魏晉遺風、唐宋傳奇……也在近代生生不息的華夏女兒之豪情。

然而,這僅僅只是紹興有骨的一面。

時隔多年,故地重遊,我才真正認識到紹興究竟有多剛,才顯得它究竟有多柔。

四山三盆二江一平原| 紹興的山水

紹興全境處於浙西山地丘陵、浙東丘陵山地和浙北平原三大地貌單元的交接地帶,全境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而下形成羣山環繞、盆地內含、平原集中的地貌特徵,形成“四山三盆二江一平原”的地貌格局,而在面積分配上則表現爲“六山一水三分田”。

南部山嶺重疊,有會稽山脈綿延其間,中部多爲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地和臺地。北部平原集中,水網縱橫。

由龍門山、會稽山、四明山、天台山四大山脈組成的紹興風骨,是很多人未曾想過的江南風光。

其中,會稽山是江南名山中名氣最大的,堪稱是紹興的脊樑(不論是文化上還是地理上),是中國古代歷代帝王加封祭祀的名山之一。

會稽山自古名人輩出,文化深厚,歷史悠久。大禹在此娶妻、封禪、計功等。 漢代以後,會稽山成爲佛道勝地,山中的陽明洞爲道家的第十洞天,香爐峰爲佛教勝地。

除此之外,會稽山也是文人墨客、名人大家的匯聚之地,包括有晉朝顧愷之、南朝詩人王籍、明朝心學大家王守仁等。

在會稽山西北第一高峰寶林峰(海拔321米)峰頂,一座堪稱“一生必去的兜率天宮”成爲今天紹興乃至浙江省的地標之一。

小橋流水烏篷船|倉橋直街

不論站在紹興城區的那個位置,升起無人機,通過航拍可見,圍繞自己的周邊總有細細長長的河道,總有緩緩而過的船隻。

今天的紹興人不僅是在旅遊景點周邊設有烏篷船碼頭,就連他們的日常生活,也免不了坐船。

我曾以爲江南的最美的烏篷船是在烏鎮、是在西塘、是在同裡……原來,其實是在紹興。歷經千百年時光沉澱中有着讓人驚豔的美。

有水,必然就有橋,紹興的橋是這座城市最悠久的風景之一,也彰顯着這座城市的厚重歷史。

據統計,紹興大大小小的河流近8000條,光是古橋就有600多座,是名副其實的水鄉、橋鄉,被譽爲“古橋博物館”。

其中,最負盛名的要屬南宋嘉泰年間的八字橋了。

但在紹興,類似這樣的古橋太多。走在街頭巷尾,隨便路過的一座橋極有是數百年的。它們依舊是城市的骨架,依舊發揮着它們的作用,人們依舊往來,將文物融入尋常生活中。

這是一座古蹟遍佈的城市,老街老巷數不勝數,倉橋直街就是其一,全長2.2公里。

河道兩側以水鄉傳統民居爲主,每家後院都有一個小河埠,爲紹興城內典型的“一河五街”格局。民居大多建於清末民初,其中有各式臺門43個。

青石板、溼苔蘚、烏篷船,小橋流水,枕河人家。日落餘暉,站在橋上靜靜看着橋下偶爾劃過划着烏篷船,像在自己走進了一幅淡雅的水墨畫中。

2003年獲“二〇〇三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優秀獎”,稱此老街是“中國遺產活生生的展示地”。

鑑湖|比杭州西湖整整大了五倍

提到紹興的湖,東湖名氣最大,與杭州西湖、嘉興南湖並稱爲浙江三大名湖。

但這一次,我將目光逗留在了鑑湖。這是紹興最大的湖,“鑑湖八百里”,在當年大概是30個西湖那麼大。現如今,據瞭解是西湖的五倍。

鑑湖,古稱“鏡湖”。東漢永和五年,在會稽太守馬臻的指揮下,築堤納水形成鑑湖,完成了江南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聞名天下的紹興酒就是用鑑湖水釀製。

如果說杭州西湖有名人名篇加持的話,紹興鑑湖也不例外,這裡堪稱詩文聖地。

王羲之稱讚它“山陰路上行,如在鏡中游”;杜甫留下了“越女天下白,鑑湖五月涼”的名句;李白的佳作更是刻在了湖邊的石壁上,如“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指的就是這裡。

鑑湖周邊景觀無限,與平靜清澈的湖面相映成趣;湖上烏篷船井然有序,偶有一艘劃過湖面,搖向鑑湖深處。

沈園|江南園林裡的“意難平”

城裡最讓人意難平的地方就是沈園了。

相信每個第一次走進沈園的人都是因爲一首《釵頭鳳》而來。陸游與唐琬的悽絕愛情在多少人心底埋下了“意難平”的種子。

始建於宋代的沈園,原爲沈氏私家花園,又稱“沈氏園”,深得大文豪陸游的喜愛,曾多次重遊此處,並賦詩多首。它能載入典籍,也是因陸游賦詩。但最流傳千古的還是一首《釵頭鳳》。

有人分析,陸游一生最大的個人不幸就是與結髮妻唐琬的愛情悲劇。

可惜歷史無法改寫,時間不能倒流,鐫刻在石碑上的《釵頭鳳》詞是那樣蒼勁有力,深刻不已。千古絕唱包含了太多“欲說還休,欲休不罷”的悽絕。

紹興老酒|越陳越香

在紹興的大大小小的酒店酒樓裡,幾乎都有這樣的幾副酒聯。

一副爲“小店名氣大,老酒醉人多。”另一副寫道:“上大人,孔乙己,高朋滿座;化三千,七十二,玉壺生香。”

像這樣的對聯,在咸亨酒店、孔乙己酒家等均有出現,只不過字句之間稍有增減、改動。但整體風格儼然成了紹興酒文化的一大特色。

作爲世界三大古酒之一,黃酒的深厚歷史意味着一座城市的古老。“天下黃酒源紹興”,紹興自然是黃酒中最具代表的城市,孕育出無數把酒問世,擅以醇酒入佳餚的古越後人。

“溫一碗醇香的黃酒,來一碟入味的茴香豆”。

魯迅筆下的黃酒與茴香豆搭配着人世間最樸實的味道,也深刻反映出黃酒在任何人的生活中都有着重要角色。

記得我第一次去紹興旅遊時,便與朋友于月色下坐在橋頭對飲,一袋茴香豆,一小壺黃酒,兩人有說有笑。頓覺,江南水鄉中,紹興的柔捎帶着剛毅的風骨。

它與蘇杭不同,紹興的“江南美”因爲有黃酒的醞釀而別具一格。

如果和紹興人聊歷史,最好準備一壺黃酒。你會發現每一個老紹興人都是你的老師。

在古代中國文化的高光時刻中,太多名人出自紹興。 從大禹、越王勾踐到王羲之、陸游、再到魯迅、秋瑾……他們的身影、他們的蹤跡給今天的紹興帶來了遍佈古蹟。

我聽到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王謝風流,俯仰一世。李杜元白,詩文不朽。歷史上的紹興有過繁華,也經歷過滄桑衰敗,但依然流淌着風流韻味和血氣風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