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推薦不應跑偏變味
隨着信息技術發展、大數據廣泛應用,算法推薦讓信息傳播更加個性化、定製化、智能化,但也出現了一些亂象。據悉,一些新聞資訊、網絡社交等平臺的個性化推送存在“泛娛樂化信息多、低俗內容多、未經覈實內容多”“三多”現象,也容易引發一些用戶尤其是青少年沉迷網絡問題。
藉助算法推薦,信息獲取已從“大海撈針”進入“私人定製”時代,在帶來方便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一是會加速形成“信息繭房”和“情緒傳染”效應,導致用戶視野侷限。二是可能導致未成年人沉迷網絡。三是給“大數據殺熟”提供便利。算法推薦逐漸成爲各大平臺的常規操作,通過用戶數據量及數據更新頻次,可輕易判斷出是“生客”還是“熟客”,一旦技術被濫用,很可能淪爲“殺熟”的幫兇。
算法推薦不應跑偏變味,而是要更有“溫度”。這就要求設計者、運營者負起責任,相關企業嚴格遵紀守法,積極履行社會責任。比如,可以建立社會化評議機制,對平臺運用算法產生的後果予以評價,從而爲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同時,還需要強有力的監管。近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佈的《關於平臺經濟領域的反壟斷指南(徵求意見稿)》對此作出了相關規定,相關立法還需進一步完善。相關職能部門應行動起來,對算法推薦強化規制,依法懲戒涉嫌違法行爲。
算法推薦在實踐中不應片面追求效率,還必須兼顧公共價值觀、社會道德等,確保算法推薦在正軌上運行。這需要監管部門、平臺、企業以及用戶共同發力,讓算法推薦真正惠及用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