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任周總理秘書,後官至正國級,退休後做公益,今107歲仍健在

如今人口老齡化問題大有成爲一個社會性問題的趨勢,從而引起人們的擔憂。日本、韓國人口斷崖式下跌的前車之鑑,極有可能會變成中國的後事之師。

爲了解決這一問題,有些國家領導人早就洞察到了這一現象。

比如在1990年,北京就召開了“中國人口老齡化國際學術討論會”,宋平老先生出席了會議,並發表了講話,指出人口老齡化是關係到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問題之一。

本文內容均基於權威歷史資料整理撰寫,文末有文獻引用來源

提到宋平,大家都會默認爲他是黨內的“伯樂”,發掘出了許多能吃苦、有本事的“千里馬”。

殊不知,宋平舉賢用能、慧眼識珠的本事是得益於周總理的真傳。

那麼宋平是如何得到周總理的指點,又推薦了哪些人才呢?

周總理的秘書

1917年4月24日,一陣清脆的嬰兒啼哭聲,從山東省招賢鎮大羅莊村一戶普通的人家中傳來。

因在家族中屬“延”字輩,父親便爲其取名宋延平,希望國家能早日和平,重歸一統。

年幼的宋平入學很晚,這或許和其家庭的經濟水平有關。直到9歲,宋平纔讀到了課本,拿起了鉛筆,跟着老師咿呀、咿呀地誦讀文章。

物質的匱乏並沒有掩蓋宋平的天賦。在新式學堂,宋平的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因而他接連跳級,很快就念完了小學、中學的全部課程。

1934年,宋平考入了北京大學農業學院。不過他的臉上沒有一絲悅色,學費還沒有着落一直困擾着他。幸運的是,上天給了宋平一個機會。

一天,宋平的哥哥在參加萬國郵政聯盟舉辦的抽獎活動中,獲得了300塊大洋的獎金。

300塊,在民國時代,無疑是一筆橫財。要知道,教員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做管理員的工資也不過是每月8塊大洋。

宋平的哥哥非常疼愛弟弟,他知道飽讀詩書的宋平將來絕非是碌碌無爲之輩,定是人中豪傑。

宋平哥哥便慷慨解囊,將這筆錢給了宋平,希望弟弟能承載着家族的期望,好光宗耀祖。站在上帝視角,這筆風投資金取得了成功,且回報率高的嚇人。

就這樣,宋平背起行囊,離開了家鄉山東,來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北京。一年後,宋平又考入了清華大學化學系。

像那個歷史時期的大多數有志青年一樣,面對山河破碎的國家局勢,眼見水深火熱的芸芸衆生,象牙塔的宋平無心演算化學公式、擺弄試劑藥瓶。

救國,是第一要務。於是1936年,宋平加入了中共組織的中華民族先鋒解放隊。至此,他的雙腳踏入了革命的道路。

一年之後,作爲青年才俊的宋平就正式成爲了一名中共黨員。不久,宋平就來到延安,進入馬列學院學習。

1941年,組織曾擔任新華社重慶總分社負責人,受周恩來直接指揮。周恩來在重慶紅巖村常聽取宋平彙報,審閱他所寫的文章和報道。

朝夕相處之間,周恩來覺得宋平是個不錯的可造之才,就將其留在身邊,充當秘書。

重慶也曾開展了類似活動。周恩來作爲南方局書記,多次要求南方局和從事秘密工作的同志精讀周敦頤的《愛蓮說》,學習荷花身上所體現的“出淤泥而不染,同流不合污”的品格。

宋平本人就響應周恩來的號召,寫過一篇心得體會,名爲《同流而不合污》。送給周恩來一看,周恩來大加讚賞,還讓宋平發表在《新華日報》上,供南方局同志們閱讀。

在這篇文章中,宋平提到:共產黨員不論在根據地,還是在重慶,都要永遠保持共產黨員的先進性,思想上絕不能模棱兩可,而要棱角分明。

行動上,要有禮有節,經得起重慶燈紅酒綠的考驗。

正是周恩來的教導,凡是在紅巖村住過的許多同志,沒有一個犯過嚴重的經濟和生活錯誤,這都得益於周恩來的教導。

抗戰勝利後,中國面臨的一個緊迫現實就是避免陷入內戰。爲此,宋平又跟隨周恩來一道,來到了六朝古都——南京。

在談判的過程中,宋平日夜奮戰在一線,有時起草發言稿,整理資料,有時替周恩來擬定行程表,審閱資料,甚至還親自往返於延安、南京兩地,向中央述職,講述和談的分歧。

總之,在周恩來身邊的幾年,宋平這個秘書工作能力提升很快,也學到了周恩來對待不同政治人士的方式方法,這爲他今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不同凡響的伯樂

建國後,36歲的宋平就被任命爲勞動部副部長,1956年又出任國家計劃委員會副主任,成爲當時最年輕的部級幹部之一。

改革開放時,思想方面的壓力很大,一些黨內有威望的老同志不是很滿意中央的路線。

這時,宋平站了出來,在破除全國思想路線方面的阻力,甘肅的宋平是最早表態支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省委書記。

當時,《光明日報》剛於1978年5月,發表了著名的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宋平甚至早於《光明日報》,就率先在地方提出了和這相似的思想。

4月初,宋平參加了 蘭州高等院校領導幹部的一次理論討論會,就在會上發言說:“要把我們的經濟搞上去,就要解放思想,敢於衝破禁區。檢驗真理的標準只能是實踐,也只有實踐才最具有無可辯駁的說服力。”

真理標準的大討論茲事體大,過去多年影響仍在,甚至還引起了一些歷史學者的求證。

比如1996年,從科普作家轉到歷史學者的葉永烈就曾問過宋平的兒子宋宜昌:“爲什麼甘肅會走在全國的前面,其中有沒有北京的事先授意?”

對此,宋宜昌給出了自己的答覆:“當時甘肅完全是獨立、自發的行爲,並沒有北京的關係在運作。甘肅之所以會掀起討論,或許和遠離中央,不處於鬥爭的中心有關。相較而言,更能客觀、冷靜,帶着理性看待這次大討論。”

這次表態幫助中央穩定了局勢,態度鮮明的宋平工作上也無可指摘,後來就被調往北京。1981年,熟悉經濟的宋平重回了國家計劃委員會。

八十年代,是中國處於計劃經濟體制轉爲市場經濟體制的過渡期。

主政改革開放的宋平,在作報告時,提出:要改革計劃管理體制,遵循的原則就是將大的方面管住管好,把小的方面放開放活。

1987年,善於發掘人才的宋平擔任了中組部部長。一上任,宋平就積極推動幹部間的相互交流。他認爲,這可以讓幹部開闊眼界,對豐富知識、積累經驗、提高領導水平都有好處。

在宋平的力推下,3年後中央就對此形成了文件《關於實行黨和國家領導幹部交流制度的規定》。

這項規定影響深遠,對培養選拔人才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幾乎成爲現在政壇人才培養的一種固定模式。

因此,稱呼宋平爲“黨內最大的伯樂”並非虛言,而是一句絕佳的肯定。

1989年,爲了穩定局勢,做好保駕護航的水手,宋平在十三屆四中全會上被增補爲政治局常委,位列正國級。

“十四大”以後,宋平卸任了常委職務,退休在家,不再過問實際事務。晚年的宋平熱心公益,尤其是農村和偏遠地區的教育。

1994年,宋平、陳舜瑤夫婦通過中央希望工程總部搭橋,資助了陝西省商洛市山陽縣板岩鄉三位貧困的小學生。

第二年,宋平又給山陽縣寄去了1600元錢,幫助4名兒童復學。1600元,放在現在,的確不是很多。但那是九十年代,如果按照購買力計算,保守估計也得幾萬塊了。

除了資助學生,宋平知道農村地區最缺的就是教師。當過甘肅省委書記的宋平常常回憶甘肅貧困地區的狀況,還說起去雲南考察,兩座山之間要走上一天才能看到人。

很多教師不堪忍受惡劣的環境,一般都不願意去偏遠山區支教。爲此,他曾接待過“美麗中國”的支教老師,鼓勵他們從影響一個家庭開始,慢慢改變當地退學的風氣。

同時,宋平還給“美麗中國”的負責人支招,建議他們拍攝一部紀錄片宣傳支教情況,自己可以幫助他們從中央電視臺找些途徑和人才來助力拍攝。

2014年6月12日,宋平還參加了中央辦公廳老幹部俱樂部舉行的一項主題爲“幫助貧困地區的孩子圓上學夢”的公益活動。

只是由於年齡太大,體力不支,宋平在活動上沒有講話,和大家握手、留影后就匆匆離去。

不久,宋平的老下屬徐中遠捐出了自己的全部稿費,又聯合了江蘇幾位有志慈善的企業家,成立了江蘇中遠助學幫基金會。

宋平得知以後,主動獻出了墨寶,爲基金會的助學項目起名爲“圓夢班”,雕刻成匾,裝在基金會工作室裡。

結語:

如今,宋平已經107歲,仍然精神矍鑠。

年輕時的宋平,長久和周恩來並肩作戰,讓宋平很是敬佩。於是,宋平也有意識向周總理學習,將個人利益置於羣衆利益和國家利益之下,兢兢業業爲羣衆服務。

即便以後身居高位,宋平從沒有以權謀私,一直過着簡單、樸素的生活。

直至宋平離開工作崗位,全部家當也只有14個書櫥,一張普通的實木牀、一張辦公桌、一臺電視機和收音機,再無其它貴重物品。可以說,宋平是黨內兩袖清風、幾無一物的代言人,是黨員學習的模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