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車禍顏面變形「無法進食、講話」 全人工顳齶關節置換助恢復

▲長庚執行「全人工顳齶關節置換手術」透過鈦金屬植入物重建關節。(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洪巧藍/臺北報導

34歲的葉先生5年前因車禍導致雙側顳齶關節粉碎性骨折,造成顏面變形、牙齒咬合不正及下巴後縮,不但無法正常吃東西,更難正常開口講話,嚴重影響日常社交,還因容貌改變而自卑。林口長庚醫院特別向衛福部申請專案進口,他成爲國內首例接受「全人工顳齶關節置換手術」個案,術後臉部恢復對稱,也能夠正常咀嚼,這項治療幫助他成功翻轉人生。

長庚醫院今日舉辦記者會分享全人工顳齶關節置換手術醫療成果。收治個案的林口長庚醫院整形外科醫師廖漢聰指出,顳齶關節或其周圍結構,常因爲創傷、退化性病變、感染或關節內機械性問題等,造成功能異常或結構性損害,而出現顳齶關節疼痛、齶部活動受限、齶骨異常聲音、頭痛、耳痛等症狀。根據健保署資料統計,臺灣約有20到25%人口患有顳齶關節障礙症候羣。

▲林口長庚醫院整形外科醫師廖漢聰(右)說明,葉先生(左)接受人工顳齶關節置換手術,外貌、說話、飲食都恢復正常。(圖/記者洪巧藍攝)

廖漢聰進一步說明,治療上通常是採物理治療、藥物治療及咬合板調整等保守方式,大都可有效改善病情,少數狀況嚴重者則需要靠手術治療,過去普遍治療方式是使用自體肋骨移植,但有肋骨移植物可能發生吸收、變形或異常生長及無法預期功能的缺點,且加上取肋骨,手術時間更長、創傷更大。

在置換關節方面,國內常見有膝關節或髖關節置換手術,至於顳齶關節置換手術,廖漢聰表示,相關技術在國外發展已經有20到30年曆史,其優點爲功能改善相當即時,關節功能、咀嚼能力可以迅速改善,術後恢復比較快,結構穩定不受自體組織吸收影響,且手術預測性強。

然而國內過去沒有廠商代理進口,5年前因應葉先生狀況,醫療團隊向衛福部申請專案進口所需的全人工顳齶關節器材,成爲國內首例接受全人工顳齶關節置換手術治療個案。

廖漢聰指出,術前醫療團隊先用電腦模擬規劃,以3D列印技術製作切割導引版、正齶手術導引版、咬合板及人工關節的擺放位置,再從病患耳前進行小範圍切開,去除損壞的顳齶關節部分,植入鈦合金製成的顳齶關節植入物完成修復。術後3個月病患臉部恢復對稱,開口功能達到4.5到5公分,並能正常咀嚼硬食物,術後五年追蹤,未見感染或關節排斥反應,傷口癒合良好。

▲長庚「動不了口的悲哀- 全人工顳齶關節置換手術翻轉人生」記者會,由左至右爲許聰政醫師、個案葉先生、廖漢聰醫師、葉集孝副院長。(圖/記者洪巧藍攝)

廖漢聰指出,全人工顳齶關節置換手術特別適用於因創傷、退化性疾病、纖維化或骨性關節僵硬、或先天性缺損而需要修復者。但是仍有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因手術切口靠近顏面神經,如不小心傷到,恐導致面癱,同時,人工關節擺放位置不對,也會導致咬合功能異常及顏面變形,且目前該治療屬於自費,無健保給付,經濟成本較高。目前這款人工顳齶關節植入物已獲衛福部核可在臺上市,可望爲更多顳齶關節疾病患者提供治療選擇。廖漢聰分析,以美國每年每百萬人有2到3人需要人工顳齶關節置換手術,預計臺灣每年約有50到70位患者會受惠於此項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