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仁愛路話古今 凡走過所留下的足跡
這一條美麗的綠帶,在不能出國之際,能想像自己置身在法國巴黎的香榭大道上(圖/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旅遊經提供)
【旅遊經 洪書瑱報導】
仁愛路在臺北市的交通上,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它是臺北市東西向重要幹道之一,路中央還設置了公共汽車專用道。仁愛路在圓環以西屬於西向單行道,以東則爲雙向道,仁愛圓環以西的西向單行道與南邊的信義路東向單行道構成一個互補的單行道網。
仁愛路在臺北交通上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爲臺北市東西向重要幹道之一,設有公共汽車專用道 (圖/旅遊經)
仁愛路三段爲100米寬的林蔭大道,目前爲臺北市最寬敞的道路(圖/旅遊經)
(左)仁愛建國南路口一隅(照片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右)仁愛建國南路口,原生種樟樹生長茂盛,綠蔭成林(圖: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提供)
據說,仁愛圓環以東的地區,舊時是一座名爲大灣的陂塘,陂塘的邊界大約是以現在的安和路及延吉街爲斜邊所圍成接近三角形的區域,以仁愛路爲界,以北至忠孝東路的土地爲陂心林家(林三勝公廳)所有,以南至和平東路一帶則爲林安泰家族(後來搬遷至新生公園的林安泰古厝)所有。
陂心林家選擇在現址仁愛路上的富邦金融大樓蓋三合院,還聘請當時福建知名的建築師設計,石材及建材也都由福建運送來臺,後經改建,成了雄偉的四合院大厝,稱爲「陂心厝」,直至民國60年左右,政府爲了闢建仁愛路而將其拆除。林安泰古厝則於西元1827年建造完成,當時位在臺北市的四維路,民國66年闢建敦化南路時,把林安泰古厝拆遷到濱江街現址,是臺北市現存古宅中年代最久且保存最完整的古屋。
在日治時代晚期,陂塘那一帶的土地變成了爛泥田,只能種菱角;而這樣的田園景色,隨着時代的進步及變遷,逐漸發展爲繁華的都市景觀。站在仁愛圓環,望着美輪美奐的摩天商辦,看着川流不息的車潮與人羣,這繁華熱鬧的精華地段,實在讓人難以想像,「這」曾有爛泥田的景象!
(左)仁愛路西起總統府前的景福門(照片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右)東門額題景福門,是臺北府城五城門中石作最爲精緻(圖: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提供)
(左)仁愛建國南路口舊時爲中國廣播電視公司所在地(照片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識別號;(右)現已變身爲高級住宅區(圖: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提供)
(左)臺北市農會自1982年起開辦建國日花市(照片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識別號);(右)建國假日花市_平日爲停車場使用,假日變身爲花市(現因疫情暫停花市)(圖: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提供)
(左)仁愛路上知名老字號飯店(照片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右)飯店前於1996年起新建完成臺灣第一條捷運路線--捷運木柵線(圖: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提供)
(左)仁愛路四段上的臺北市議會(圖: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提供);(右)仁愛路終點迄於臺北市政府(圖: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提供)
採臺電魚木的枝條扦插繁殖而來,種植在仁愛圓環的四處綠島上(圖: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提供)
仁愛圓環雖然總是車水馬龍,但卻有綠意盎然的圓環景緻,讓人在停等紅綠燈的時刻,與其他地方相比,真可說是一種享受!近來,圍繞圓環的一圈鳳凰木正要開始綻放了,而這圓環中,有4棵珍貴的樹木──加羅林魚木正逐漸在嶄露頭角,它們正是大有名氣的臺電魚木的後代!這是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採取臺電魚木的枝條扦插繁殖而來,種植於仁愛圓環的四處綠島上,因爲樹身不高,還不能像它的母株一樣造成風潮,但每年4月金黃色花球綻放時,總能吸引路人駐足觀賞,待時光持續加持,將成爲愛花人朝聖的地點之一。
(左)1980年的仁愛路中央分隔島,有成排路樹及噴水池,宛如小型公園(照片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右)仁愛路三段噴水池現況樹蔭(圖: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提供)
(左)仁愛路圓環是高玉樹擔任市長時興建;(右)仁愛路圓環附近舊時爲爛泥田,現今已變身爲繁華熱鬧的精華地段(圖: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提供)
這座臺北市綠化程度最高的圓環,是高玉樹擔任市長時建築的,由臺灣工藝之父稱號的著名臺灣畫家/工藝家-顏水龍所設計,這甚至曾爲亞洲最大的道路圓環,若您是三四五六年級,或許您還記得圓環中心處曾設置有一座銅像!
(左)原位於仁愛圓環的于右任先生銅像(照片來源:國家文化料料庫);(右)于右任先生銅像與墨寶碑刻,已搬遷至國父紀念館(圖: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提供)
(左)國父紀念館於1972年落成,2019年指定爲直轄市定古蹟(照片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右)國父紀念館(圖: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提供)
其實,圓環中心的銅像,是爲紀念的就是中華民國第一任監察院長──于右任先生。這座矗立於仁愛圓環30多年的銅像,臺北市政府在86年爲了整頓周邊空間,而擬遷往位在基隆巿中正公園旁,紀念以於院長爲名,當年的崇右企專(現崇右影藝科技大學校)。
由於事件經媒體報導,由2位臺大教授發起,號召臺北的書法團體及書法家們,希望銅像留存臺北市內,以紀念於院長對於文學及書法的貢獻。幾經波折後尋覓到最佳落腳之處-國父紀念館,因於院長曾追隨國父革命,且該地已收藏其墨寶碑刻,經過與臺北巿政府都巿發展局多次的協調,也獲國父紀念館的歡迎,並獲得崇右企專諒解,最終於86年底,定案將銅像遷往國立國父紀念館中山碑林園區,並於民國87年4月,于右任先生120歲誕辰當週遷建於國父紀念館。
仁愛路的林蔭大道,出自顏水龍的規劃,有人說可能是以法國巴黎的凱旋門,以及香榭大道爲構想所規劃的。綠蔭成林的仁愛路街道景緻爲臺北都會增添了一種浪漫,也呈現出現代感外的愜意與舒適氛圍;在步調緊湊的都會生活中,有機會不妨走進這條美麗的綠帶,想像置身於法國巴黎的香榭大道上,欣賞穿透樹梢撒落地面的陽光,聆聽偶爾傳來的蟬鳴鳥叫聲,或許您正靜靜地回憶它的舊時過往?或許感受片刻的異國之情懷?亦或許想想自己或與朋友近日往來所感?不管在腦海想到些什麼?也爲自己留下一些思索的時間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