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成立新碳勘科技研究中心 發展綠能與地質封存探勘技術

臺灣大學今(4)日成立「新碳勘科技研究中心」,期盼整合臺大充沛的研發能量與優秀人才,推動主動負碳與轉型綠能所需的技術發展。(臺大提供/李侑珊臺北傳真)

永續發展是人類生存共同的挑戰,更是維持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與穩定的重要驅動力。臺灣大學今(1/4)日成立「新碳勘科技研究中心」,期盼整合臺大充沛的研發能量與優秀人才,推動主動負碳與轉型綠能所需的技術發展,並透過與產業的緊密合作,加速我國永續發展與落實碳淨零的進程,擔負引領社會的角色。

臺大校長管中閔表示,臺大這幾年很重視環境永續工作,並希望能對社會有所貢獻。大學是創新能量的彙集地,臺大新碳勘科技研究中心的成立,即宣示臺大主動參與永續,擔負轉化、改變和領導社會的角色。

管中閔提到,相信透過該中心彙集臺大各系所的能量,進而產生的創新知識與技術成果,得以擴及與其他公私部門形成相互合作的基礎,共同開展節能減碳的具體行動,推動我國邁向淨零的目標。

臺大新碳勘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劉雅瑄指出,我國2050年要達到淨零排放的目標,是很迫切的目標。

劉雅瑄認爲,能源轉型與產業轉型固然是要達成此目標的方法之一,另採行結合碳捕捉、利用、地質封存的主動負碳技術與擷取地熱能、風能作爲轉型綠能,無疑亦是臺灣得以規模化降低碳排放量的關鍵。然而,這二大主題任務的推動與執行上,除了仰賴創新材料、化工與工程技術的開發、整合、規模化之外,臺灣位處地震帶,必須先對地下地質有完整了解,才能知道要如何儲存捕捉下來的二氧化碳,讓它更安全、穩定的保留在地底下。

劉雅瑄說,在我國身處位於地體構造活躍區域的自然環境條件下,選定穩定的地質封存與離岸風場場址,並探查地熱潛勢區,皆需高解析力與高精度的地質探勘手段,才足以完備陸地與海底地下地質特徵,做爲實行各項碳淨零技術的堅實基礎。日本十幾年來一直有進行類似的研究,歐美各國也不斷開發新的碳封存技術,而臺大新碳勘科技研究中心是國內各大專院校中首先設置此類研究單位,目前中心已整合多領域專業的人才資源,並投資關鍵儀器與設施,以期加快臺灣完成先導或規模化場址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