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美供應鏈合作4領域出爐 蘇貞昌:臺積電赴美設廠是戰略指標
蔡英文政府積極透過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全球供應鏈重整的機會進入國際,同時也藉開放美豬美牛進口,臺美間的夥伴關係也更進一步。經濟部22日於行政院會報告「全球供應鏈重整下的臺美夥伴關係」,臺美可針對「半導體、通訊、AI等尖端科技產業」、「綠能及創新產業」、「健康戰備產業」以及「開發全球市場」,進行策略性合作領域、建立夥伴關係,追求雙方各自希望達成的目標。
行政院長蘇貞昌聽取報告後表示,不只臺灣積極爭取和美國協商BTA(雙邊貿易協定),美國政府很多部門、國會、民間商會也都呼籲川普政府應全面深化和臺灣的經濟關係,啓動BTA談判。在美國有這樣普遍的聲音,不僅反映美國朝野各界對臺灣的支持,同時更凸顯出臺美經濟合作是互利雙贏,對臺灣有利,對美國也同樣有利。
蘇貞昌說,全球經貿情勢正在快速變化,供應鏈重組已經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在這個關鍵時刻,正是臺美深化合作的最有利時機。在全球供應鏈中,臺灣在高階硬體制造方面擁有不可取代的關鍵優勢,同時又是美國可信賴、安全的合作伙伴,而美國是全球高科技發展的龍頭,美國政府更積極推動「製造業重返美國」,未來雙方若能結合彼此優勢,相信一定可以創造「讓臺灣再起」、「讓美國經濟壯大」的經濟效益。
蘇貞昌表示,臺美供應鏈合作,可以從最具互補性、最有利的部分優先推動、在經濟部報告中提出的四大面向,包括:「半導體、通訊、AI等尖端科技產業」、「綠能及創新產業」、「健康戰備產業」,以及「開發全球市場」,是現階段最具潛力、也預期有龐大效益和長期願景的合作領域。臺美之間可以透過貿易或對彼此的投資,建立戰略伙伴關係,來追求雙方各自希望達成的目標。
「在這些策略性合作領域中,有許多重要的實際範例。」蘇貞昌舉例,電動車龍頭特斯拉的供應鏈,就證明「製造業重返美國」,還有投資臺灣、臺灣產業升級轉型,完全能夠互惠互利,不相沖突。在尖端科技的範疇中,臺灣半導體制造的強項,結合美國技術及研發的優勢,透過彼此的貿易與投資,都能更進一歩的發揮和擴大;臺積電規劃到美國投資設廠,更是臺美戰略合作的指標性案例。
蘇貞昌說,在開發全球市場上,「臺灣製造」和美國品牌及技術的合體,可以打造一個世界性的行銷網絡,共同進軍及佈局印太地區,形塑出全新的供應鏈和龐大的新商機。臺美若能落實在4大策略性領域的合作,產業專家估計,至少可以爲美國創造以千億美元計算的附加價值,以及數十萬乃至百萬人以上的工作機會,臺灣也可以從臺美合作中進一步鞏固在全球供應鏈的關鍵地位。
「深化臺美經濟合作,共同推動供應鏈重整,是現階段政府最重要施政項目之一,也是整個行政團隊必須全力以赴的重點工作。」蘇貞昌最後表示,請經濟部、經貿談判辦公室及各相關部會,要持續規劃及推動和美國經濟戰略對話和協商,並儘快提出產業策略性合作的計劃,搭建國內業者與美商合作平臺,爲建構臺美戰略伙伴關係作出積極的努力。
經濟部次長陳正祺進一步說明,目前已經和思科在進行5G開放網路的研究,google、Amazon都在臺灣設立研發中心,臺美雙方合作不只是在製造業,已經轉入下個世代的數位轉型合作。在健康產業合作部分,美國在製藥研發雖強,但需要臺灣醫療器材與製造能量上的互補關係,疫情期間臺灣在短時間組成口罩國家隊,能自組呼吸器、防護衣等,短時間內臺灣的製造能量與靈活性都與美國產生互補。
在能源部分,陳正祺表示,臺灣的能源轉型預計到2025年會有50%是天然氣,過去多是中東進口,未來將分散採購來源,從美國的進口量也不斷增加,對於分散風險有很大的幫助。此外,美國的奇異公司在臺灣投資要設置天然氣發電廠,對能源轉型有非常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