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高教國際化 需要重塑形象
臺灣作爲科技經貿島國,國際化是高等教育的必然,加上少子化趨勢,對高等教育的生存更是無法迴避的挑戰。教育部曾經以各種政策引導各大學積極推行國際化,近年最重要的政策手段是大學雙語計劃,目標在與藉由大量以英語爲媒介的教學,來提升本地人才的國際競爭力,並藉由英語課程的質量提升以吸引國際學生來臺。
臺灣高等教育的國際化並不是這幾年纔開始,筆者服務的政治大學即在二○○三年積極籌備設置國際學程,並在近年成立全英語的學院,而短期國際交換生(不含陸生),也於二○○八年之後蓬勃發展,每年可高達千人,佔本校學生數百分之十以上。這條路走得並不容易,尤其近年國際交換生人數似乎已達到飽和狀態,要再突破,需要各種條件配合。不容否認,雙語計劃所添加的柴火有相當的幫助。
然而國際生數量絕對不能單靠雙語計劃,政策推動者必須理解國際生的養成成本極高,不僅僅是英語授課,另外需要轉變教學方式、提升校園生活條件、提供國際生需要的心理輔導以及安排未來本地就業。另外一項最嚴峻的挑戰是如何找到臺灣想要的國際學生,這項挑戰迎來我們必須有的最痛的反思,也就是當臺灣高等學府中的教師多具有歐美博士學位所隱含足夠的英語教學能量時,仍具有系統性難以突破的侷限,也就是臺灣在國際呈現的風險形象,對於吸引全球人才的負面影響。
筆者在各種國際場合,包括於國際招生展與各國大學國際事務人員的交流中,深切感受到臺灣在國際上的風險形象對於國際學生招攬的影響。許多國際事務人員坦言,儘管他們深知臺灣文化的豐富性與教育質量的高度,但因爲地震、颱風及可能的兩岸衝突等安全問題,他們在推薦學生前往臺灣留學時感到踟躕。安全問題無疑是影響學生選擇留學地點的一個重要考量因素。試想二十歲的外國大學生,在大學階段通常只有一次國際交換機會,如何能讓臺灣而非日韓,成爲他們的最佳選項?
國外大學生多靠國際宣傳與媒體認識臺灣,在國際形象的建立上,臺灣以珍珠奶茶、熱鬧的夜市及臺積電爲代表。然而,這些符號雖然富有特色,卻不足以全面代表臺灣多元而豐富的文化及高等教育的優勢。在全球教育舞臺上持續吸引國際學生,我們需要更全面地展現臺灣的學術研究、文化深度與生活品質等更有吸引力的長項。政府與高等教育機構應當積極對外傳遞正確並平衡的訊息,以消除或減少國際社會對於臺灣存在風險的過度擔憂;強調優越的地理位置帶來的自然美景及其先進的防災技術,包括臺灣的建築法規嚴格要求地震防護設計,學校和公共建築都裝備最先進的安全設施,確保在發生自然災害時人員的安全。
更嚴峻的挑戰在於兩岸關係的風險,臺灣應持續向國際社會展示臺灣在政治穩定和地區和平方面的努力和成就。這些交流不僅有助於增進國際理解,也有助於建立國際間對臺灣長期政治環境的信任。
透過上述的策略,臺灣能夠重新定位國際形象,將自身塑造爲一個學術優秀、文化豐富、高度包容與安全的國際教育目的地。這將是一項長期且挑戰性的工作,透過持續的努力與創新,臺灣將在國際教育舞臺上佔有一席之地,吸引更多全球青年才俊來臺學習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