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經濟需要造局者

(圖/本報系資料照)

最近國際經濟愁雲慘霧,除了經濟衰退、通貨膨脹外,更加上地緣衝突,每天壞消息。臺灣自不能倖免,大盤指數從18600跌到最壞的12600多點,等於跌了1/3,比美國道瓊指數跌幅還深、還慘。象徵高科技的那斯達克,以及象徵半導體榮枯的美國費城半導體指數,一年間也跌了一半。

此時臺灣面臨世界經濟的鉅變,也得思考如何因應翻天覆地的改變,臺灣不能只有一個張忠謀、一個蔡明介。改造臺灣現狀及未來也不能僅出一個李國鼎、一個尹仲容、一個孫運璇。必須有多個張忠謀,多個李國鼎,同心打造臺灣新局。

近一個月矽谷公司紛紛裁員,且是大幅度,更預警此波衰退將延續到明年。電動車大王馬斯克一進推特就辭退了1/3員工,顯示先前推特冗員過多。臉書母公司元宇宙此星期裁員1萬1千多人,佔該公司16%,臉書創辦人祖克柏承認這兩年擴充過度,必須優化、瘦身公司規模,並且提高更多資源到優先成長的業務。

橫跨太平洋,護國神山臺積電也宣佈將減少今、明兩年刪減資本支出15%,高層也寄信給員工,鼓勵多休無薪假,資本支出是預估2、3年後的業務量而訂,此舉表示臺積電客戶端的需求量降低。高科技產業環環相扣,供應鏈其他環節必定業務不振。

我國目前半導體發達,是從陳水扁執政以來,大力發展「兩兆雙星」的計劃,即半導體和麪板兩大產業,要達到各1兆產值。目前半導體早已達成目標,在世界產業具有主導及關鍵地位,半導體產業總產值已達6兆餘臺幣,相當於我國GDP總值的1/6,但是成功往往種下陰影,半導體年中以來急速萎縮,越是大廠,危機越大,影響總體經濟越廣越深。

而另一星面板產業,更是從年初就開始衰退,從發展以來,一直都被稱爲「面板慘業」,雖然有幾年破兆元,但最好的2020年也僅有7500億左右,雖然營業額居世界第2位,但是一直利潤微薄,經常都是虧損,表示舉全國之力發展此產業實在不智。

半導體雖然掙來臺灣關鍵地位,但與面板業同是耗水、耗電、耗能源產業,不僅擠壓其他產業用水用電量,更擠壓人才供給,學士、碩士、博士都競相奔往半導體業,2022年的碩、博士應屆畢業生粗估有5.5萬人左右,而臺積電就延攬超過8000名新進員工,佔整體碩、博士應屆畢業生的14%,其他半導體企業更需要人才,從IC設計、研發、製程到設備工程師全面吃緊。形成人才荒的完美風暴,只要能呼吸的理科生科技業都要搶。

鑑於半導體等大量生產,拚規模的產業在臺灣前景不佳,產業必須多元化,需要制定新的產業策略,也需要新的創業家和政府,現今產業變化多端,縱使科技產業也發生鉅變,例如臺灣可着力於「可再生未來」的產業,裡面有新能源、可持續發展材料、自動化元件和電動汽車產業、量子計算、智慧製造,環環相扣,處處都有機會。臺灣新一代創業家及政府,都需要成爲未來經濟的造局者,而不是模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