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根本不相信「學歷、職業無貴賤」
Anita's Angle
最近國中同學聚會,有個朋友是高職畢業,是同學中早婚的,太太也是高職畢業,育有一子。朋友做過清潔、工地、搬運等工作,太太是家管;一方面是有孩子時間比較難配合,一方面他說,「其他同學都是大學畢業,會瞧不起我」,所以每次聚會他都卻步。另外一個跟他比較熟的同學,一直盡力勸他不用想太多,學歷、職業無貴賤,鼓勵他多出現跟大家敘敘。
這位高職畢業的朋友月薪約5至6萬,比我們很多大學、研究所畢業同學的薪水都高很多,他沒嘲笑其他人浪費這麼多時間唸書、賺這麼少、也不是爲了興趣,就偷笑了。
但臺灣的社會、教育系統、家長的觀念卻一直都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卻忽略了唸書的目的。學校只着重課業不說,職場上看學歷外,最可笑的是想進公家機關,要很會考試?!!臺灣人民應該是付錢請公務員來做事而不是念書,但爲什麼考試卻是錄取的最大關卡?
我有個朋友在美國唸完中醫碩士,近30歲沒有任何非學術的工作經驗,希望可以出社會增長點歷練,但他的父母希望他繼續進修西醫博士班,他表明自己的想法後,爸爸嚴厲的問他「怎麼這麼沒有出息?」,讓他非常難過。常常聽到很多父母,非常驕傲地炫耀孩子唸到了大學、碩士、博士,卻不在乎孩子的職場發展,讓好端端的一個人,在2、30歲之前的努力竟是爲了滿足父母的虛榮心。
很多人將教改失敗怪罪在政府上,政府的確是有責任,但罵之前也該考慮到臺灣是民主社會,人民的聲音有一個比例的影響力,選民也是有責任的。如果不是有這麼多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大學畢業,又有哪來這麼多大學生呢?
另外,臺灣的體制和人的心態並沒有辦法達到「行行出狀元」的社會模式。怎麼說?法國廚師可以像巨星,澳洲的油漆工報價可以差上5、6倍,甚至大樓管理員、清潔人員、司機都可以有相當大的價差,而消費者可以依自己的荷包和品質需求去做選擇。前提是,具有專業性質的行業要有公開的認證、評分、報價的管道,並要設立門檻,而不是像臺灣隨隨便便花個幾百、或一兩千元都能考證照,而且內容通常跟職業無關,考完就忘記。
周遭很多同輩、晚輩在升學前都沒有想過自己的人生目標,我覺得激發引導孩子、青少年去思考這個問題、並做出選擇纔是教育最重要的目標,大部分學校所教的科目只是達成目標的工具,而真正用功的人到老都會用功吸取新知,而不是靠學校。在經濟動盪、薪資低迷的時代,我們需要更精準的規劃自己的人生志向,算算各種學業的投資報酬率,而不是盲目地取得學歷。
●作者Anita,碩士,金融業。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圖/Anita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