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看大陸》兩岸真的統一之後會如何?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徵文主題: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更文這事,一是要世界發生有趣的事,二是要苦心思索在工作之餘勤奮讀書,而近日國際無聊靈感寥寥只能整日與同事朋友瞎聊。還能寫什麼?抓耳撓腮多日,放棄找尋靈感了,用個偷吃步:乾脆回覆讀者朋友常問的問題吧!

一到四題是最常見的問題,持續數年,總有舊雨新知一問再問。

至於我知道你們都想看的第五題:你自己認爲如果、假設、哪天真的統一,「統一之後」的模樣可曾想過?遺憾的是,我的回答淺薄,立場也未必讓諸君滿意。若有心急者可以跳去最後看,但或許會令您失望。

一,臺北女孩請你做到日更(周更)吧!

催更,是本公衆號最常見的,簡直逼死臣妾了。我這人有怪癖,文章剛發出之時反而不會看太多留言,反而是不更的日子裡,偶爾偶爾打開後臺,往往可以見到至少三條(常常三條以上)「更新太少啦」、「作者太懶啦」、「快更新了啦」!

我等俗人總是上班摸魚聊天講八卦,下班癱平種在沙發上。明明今日沒有多大勞動與貢獻,七點回家時卻猶如打了場對日抗戰,能勉強煮個麪條炒個青菜已是勤快。

自然,總是譴責自己,不寫文章也得看書吸收知識。這時又給自己找藉口了,上班時再摸魚,也得看一堆正經的、不正經的新聞資訊和媒體分析,腦子塞滿了對於現實世界種種破事的疲憊感。

這時要打開季辛吉的《論中國》?累死臣妾啦!

做媒體久了會有很糟糕的週期:偶爾間歇性興奮,比如寫出一篇自己滿意的稿子,採訪一個新奇的觀點或是終於思索到有趣的題目。但多數時候是常態性喪志。

這沒分哪個領域,更沒有分你在什麼媒體。同事和不同公司的朋友常掛在嘴上的往往也是「中美關係就這樣」、「歐盟現在就那樣」、「兩岸反正也這樣」。

這甚至還會上升到「到底寫這些能幹嘛啊反正也改變不了什麼」的自我質疑。

講了這麼多,終究是一個字:懶。

但請相信我吧,在玩物喪志多日之後,仍會奮力一躍。這就是俗人的日常。

二,你的文章都打模糊仗啦!太和稀泥了!

幾年前曾經親眼目睹一場兩岸糾紛。兩位都不算太熟、分別來自海峽不同岸的朋友,因爲無聊的事情怒目相視。正好講到臺灣經濟問題,臺方代表說了幾句「可是大陸經濟也有很大問題,貧富差距很大」。

可能雙方對彼此有些誤會,陸方代表怒意橫生,十多億人的地方能都有錢嗎?臺灣人應該要比就跟一個同樣人口數的城市比,天天揪着農村比有什麼意思?

而「六億人月收入一千」曾引起大陸輿論場討論,自然也在臺灣論壇上被酸上幾句。我一直認爲這種現象非常怪誕,農村收入低是一個丟臉的事情嗎?幫助基層,改善問題纔是最重要的。

很多事情明明可以就事論事,但如果一方是臺灣、另一方是中國大陸,往往政治意識就會被放到最前面。

大S離婚的新聞我也對同事跳跳叫叫,明明就是離婚,怎麼又上升到大S立場問題、瞧不起大陸?莫名其妙!孩子不在北京受教育就是有優越感?天哪,兩岸夫妻一方在北京賺錢、一方在臺灣照顧雙方父母或孩子,這現象太正常啦!

我個人如果以後有小孩(萬分之一機率吧),其實也會偏向帶回臺灣,因爲北京養育費用、壓力都太大了。這就是一個不富裕人士的選擇,但如果老公有錢在哪都可以啦!

其實很多事情就是人之常情,百姓關心的只有一樣:自己的生活。就算在統獨議題中,如果去問每個老百姓想什麼,可能也不會這麼怒氣衝衝。

三,爲什麼一直待在北京啊?變成臺北女孩看北京!

必須告訴大家,許多臺灣人與北京,都是互相嫌棄、卻又常伴左右的孽緣,跟結婚十年(或三年?)的夫妻一樣。

在北京的臺灣羣組中,時不時就會有人分享「北京的盡頭是去上海」、「上海迪士尼的煙花,證明現代化防疫」、「上海充分體現了中國現代化城市的模範」等文章。

然後就會看到一幫臺灣北漂刷刷刷地轉發。

身邊的臺灣北漂每到杭州啊、蘇州啊、上海啊、廣州啊,往往瘋狂發美食照。

而平時在北京,發的最多的,大約是夜晚字節跳動大樓的燈光,公司食堂,以及握着一杯咖啡的自拍。

我因爲工作關係確實難離開北京,平時就轉發各種段子,像極了不想付贍養費所以不離婚、只能下班在車子裡抽菸的苦悶男人:北京一切爲政治服務,治理往往一刀切,許多時候不是以「市民方便」爲出發點,哎呀真是夠煩人啦。

「因爲我熱愛這事業離不開北京」,或是「因爲我愛這家公司所以離不開」感覺挺害羞,成年人了裝什麼裝!於是近年理所當然搬出阿竹——阿竹是北京喵,帶着他太麻煩了,離不開啊。

四,你爲什麼一直沒結婚啊?

超多人問的!關卿何事啊下一題!氣死了!

五,關於兩岸統獨,你一直在回顧過去啊!爲什麼不試着展望未來?你覺得真的統一之後會如何?最近不是說「財政盡用於改善民生」?

「統一之後想像會怎樣」這個問題其實最近幾篇文章中都被問到,我有簡單粗暴地對幾個讀者朋友回過「我不知道」。寫了大陸朋友未必喜歡,臺灣朋友跟我翻臉,太難。

什麼你真想知道啊?

確定想知道啊?

好吧!

沒有讀者,本公衆號就沒有存在意義,我最敬畏讀者朋友了!你們問了,我就據實相告。

這幾天我問了幾個臺灣朋友,意外地大家都講出許多想法。

首先需要說明幾點。其一,這完全不是一個非常簡單的「統一後財政都用於民生,有利於民,經濟會好」這種想像。

涉及的層面非常複雜,這是一個需要非常多專業人士一起討論的大命題。我不是專家,寫得會相對很淺,純粹是民間層面的想像/憂慮。

其二是臺灣與香港情況不同。自然香港是試驗場,對臺灣是在吸取香港經驗之後的另一套方式。臺灣一直相對自主,但是與大陸的文化又高度相似。長期之後,臺灣與大陸的融合到底是比香港更好還是更糟,身邊的臺灣人持各半意見。

其三是這是需要非常同理心的一個問題。希望您理解,臺灣人習慣的一套環境、體系,若一下子改變,不論對什麼立場的人而言,都會造成不小衝擊。

您或許會想「這有什麼好怕的」、「怎麼會這樣」,請儘量別以自己從小到大的生活環境去衡量。另外,所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我覺得人與人之間說這種話非常冷酷,這句話不能作爲缺乏同理心的包裝紙。

花了一百字講前提,現在正式回答啦。

1,這問題的先決條件:統一方式。若過程臺灣有人傷亡,那會是長久裂痕,心理創傷難以彌補——這點是大家的共識。

所以我問朋友的,只能建立在一個前提:如果是和平(比如最多以武逼統),並未造成傷亡。如果是這個前提下,您想像的會是如何?比如生活變化、經濟變化,第一時間的想像?

有朋友會舉手發問,那如果是臺灣高官要逃走被打下來呢?如果是某某意外的傷亡呢?如果是你們臺胞自己開槍走火呢?所以啊各位,不同情況,都會造成民意的變化,誰也不知道屆時會有多少突發事件。要往下講,就只能以最理想的「和平未傷亡」來做前提。

2,去除大家都能想到的「審查是否變嚴格」(希望不要黃片減少啦、出版受限啦、十八禁的遊戲不能玩啦等等),有幾點比較共同的顧慮。

其一是屆時「意識形態審覈」是否當道。我採訪的朋友們不論立場,無一例外,都提到了這一點(並非只有偏綠者問,偏藍者也會擔憂屆時社會風氣)。比如因爲短期的政治變化震盪,人們爲了利益或「想展現忠誠」相互舉報對方,這在過去歷史中層出不窮。

其二是經濟民生層面。當我問到「看大陸經驗也知道,大陸政府在經濟層面表現相對出色,那對於統一之後的大環境有何預期」?

普遍的預期是「維持現狀」。最大的共識是整體薪資不會比現在好多少、也不會更差,端看收入較低的基層生活是否進一步改善(也就是共同富裕之概念),對於臺灣最多數的中產階級其實難有變化。在生活水準方面有人悲觀有人樂觀,有人(非偏綠)表達「物價房價可能飆高怎麼辦」之擔憂。

有兩位朋友都提到:臺灣長久習慣於強企業/弱政府的情況,政府過去推行經濟政策往往不了了之。大陸政府宏觀調控經濟的方式到臺灣會水土不服,也可能先引起劇烈反彈,並非「屆時年收入多兩三萬臺幣」這樣簡單。臺灣本身也有底子,並不認爲經濟會更差。是否更好,持「不期不待沒有傷害」之態度。

整體而言這一塊所有朋友給出的回答都很類似,基本認爲若往後真統一,經濟不會太受打擊,生活繼續,但並不抱多好的預期。

其三是,有位朋友特別提到一點:在短期震盪中,會發生出乎預料的偶然事件。並不是「政府本意」,但就是發生了一些偶然衝突事件。這類事件若激起了人們「我不出聲,下一個就輪到我」的普遍恐懼,那就會產生棘手局面。

反過來說,若屆時人們發現「好像不爽還是可以發泄一下也沒事/走上街頭的人也沒有怎麼樣」,那自然可能小打小鬧爲多,久了相安無事。

沒辦法寫得太清楚,但相信大家都明白,就不多言。

3,以上這些簡短內容,可能花了您三分鐘不到閱讀,但我卻糾結很久,才決定寫這個回答。寫這回答一則不討好,二則這是一個需要時間證明的事情,我不是預言家,預測不了局面好壞。

回答完這個,可能大陸朋友說「就這樣」?臺灣朋友罵「講這個幹嘛」?

曾經一個交情很好的對臺朋友問,「對於你個人而言,哪天統一真發生,是亡國感,還是就是換政黨」?

我據實以告了。他不太理解「既然憲法是一中原則,爲什麼人們無法用換政黨來解釋」?

就是沒辦法啊不一樣啊,這種事就算用法理來安慰自己,也會覺得很難說服自己吧!我哇啦哇啦地說。

兩岸對此所想太不同了,就算是熟悉臺灣的也不例外。這就是我寫這篇的原因。當然,我真的不知道,現在寫這種文章,是否太早?是不是好的時間點?

本文發出之前給一位研究兩岸問題的朋友看,他給我寫了一段回覆,我非常喜歡,作爲這篇文章結尾。

其實我不太喜歡回答統一之後這類問題,我們作爲平民百姓,怎麼能預知之後會是怎麼樣的?只能從大陸的情況、香港的情況來做判斷,給出一個模糊的感覺。

統一之後,中國大陸在意長治久安,而美國的角色也會產生改變。政治和教育、各方面的巨大變革,都是無可避免。

現階段兩岸對於統一之後確實有着不同的想像,表示兩邊的心理距離還是很遠,都是在用自己的生活經驗來做衡量,把大陸看成另一個臺灣,或是把臺灣看成另一個大陸,但這些可能都侷限了彼此的認知,所以設想未來固然重要,但好好觀察現在跟過去同樣也很重要。(郭雪筠/臺北女孩)

【徵文啓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徵文主題: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歡迎線上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