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看大陸》我們跟李白 不說兩家子話(下)
當然,這可能跟我見識淺薄有關,但確實已經在很多不同場合、不同課堂、不同社會運動街頭上,遇見過太多人只是顧着推銷、宣揚自己的理念,從來不管另一邊、另一派在說什麼,一個勁兒的試圖灌輸自己的「教義」、「信仰」,然後希望大家都只接受一種觀點,最後自稱多元包容……這種類似神棍騙子的意見者、意見領袖們、有許多已經藉由最新的時代下所產生的科技,搖身一變成爲網紅,成爲利用、操縱小衆媒體、成爲一方的意見引領者。
千萬不要放棄思考
當然,在這個時代裡面,被鎖國式的島國教育,或者又稱臺獨式教育底下成長,又對於歷史課程無感,乃至於對於中國臺灣分離、疏遠而視之爲理所當然的這些一個又一個的切香腸現象,又在媒體大亂鬥、集體沉淪的這種無望的環境之下,被稱爲「天然獨」的與我同一個世代,似乎連思考都不用的一般的,直接照單全收的接受外來訊息,這些,是老師口中的要格外警醒、特別小心的,因爲這會讓我們懶惰、放棄思考。
第一堂課在這樣的情況下結束,其實我原本還沒確定要選這堂課,但是經過課堂上的精釆討論,以及老師適時、及時的引導、解析,我當即便確定了要繼續上這堂課的念頭。雖然原本只是想說在這堂課開學前兩週「試聽」看看,預備開始聽這位老師講兩岸關係的基本整理與介紹,怎能預料到他冷不防突然丟出這樣那樣的問題,但這樣火辣辣的刺激感覺,在我心中自然是百感交集,這樣纔是真實的討論吧,而不是那種大家隨便講講的政論節目,隨便扣上一頂帽子,就能夠假裝深入的天花亂墜的討論一、兩個小時。
這堂課有另一個有趣的地方,在於修這門課程的同學們,真的是來自於五湖四海,當然主要是華人,不過,這些「華人們」之間,有來自中國大陸的,有本地臺灣學生,也有馬來西亞人、新加坡人、以及其他周邊國家的僑生。
原先,我們都知道換位思考的概念,比如說是雙方要能夠體諒、理解,設身處地的進入對方的思考領域,用對方的角度來設想,這樣一來就能夠儘可能的同理,並且能夠有效化解兩邊原有的堅持,降低不合理的索求與強度。然而由於此次課程多了不同國家的學生,導致大家換位時多了更多種組合、不同的變化。
民族大義愛國情操
不過,最多時候的中國大陸學生與臺灣學生的扮演者,在南海議題上都選擇了合作,這首先是因爲最初始那組學生(真的是中方學生扮演中方,臺灣學生扮演臺方)他們率先援引在1974年時的西沙海戰,當時,中國大陸在毛澤東的指揮下,海軍艦隊借道臺灣海峽開往越南,而當時的蔣中正總統沒有阻撓。後來,史家評價蔣中正總統這一「默許」,是站在民族大義的制高點上,爲中華民族立下表率與標竿。
兩軍交戰,在那個劍拔弩張的緊張情勢之下,原先任何一點風吹草動,都會造成雙方原本的敵對意識更加草木皆兵,然而,西沙羣島的領土主權爭議,是放在雙方之間,有更多重要的民族大義必須捍衛,中國人從1840鴉片戰爭以來受盡世界列強侵略,簽訂無數不平等條約,在八年抗戰的慘淡情況下,用血肉築起我們新的長城,這種民族意識跟國族想像,遠遠大於內戰延續,因爲我們同是中華兒女,有義務與責任來保護我們的土地與家園。
當時,兩岸同學在那場兵棋推演之下,雙方義正嚴辭、正氣凜然的說出這樣的話,讓在場的其他學生全體肅然,老師在講評時更是幾次哽咽:「這樣的莊嚴大義、民族情操,我已經很久沒有看到過了。我不是說你們一定要裝成某種文天祥式的悲壯熱血,但是國際競爭講究實力與利益,各國之間結盟基於利益考量,沒有永遠的盟友,反倒是兩岸之間,與生俱來的血濃於水、一脈相承,在抵禦外侮時,這種不需過多語言就能有的默契跟信任,實在是我們應該好好運用的資本。國際舞臺上,兩岸能攜手合作的地方實在太多,如果能夠記得,用智慧跟情感牢牢合作,那麼你們的未來,就會能夠有機會開創比我們上一代更大的版圖。」
老師最後講評的時候落淚了,他說,很多年沒有看到新一代的學生還能夠講出這樣的話,多數學生是必修學分所以來聽課,意見不同也悶不吭聲,不爲自己的主張跟立場而據理力爭。但他多年來始終期待,有更多來自兩岸、世界各地的華人子弟與下一代能夠從這堂課上展現出什麼、帶走些什麼。
老師拿下眼鏡,用袖子擦了擦臉,有位同學適時遞上了紙巾。那天是老師有感而發,感觸最深的一次。他說起他的家族史,從山東來臺灣,他在臺灣出生,卻始終記得父親母親從小告訴他的家族故事,那段顛沛流離的流亡遷徙雖然不屬於他,但是卻牢記父母說過的,在臺灣落地生根,也希望有天能夠落葉歸根。
落地生根落葉歸根
我在這位老師身上,看到了一個心懷大中華文化的輪廓的「中國人」,雖然他常在我們前面自嘲的說,他已是他同一個世代裡面,少數的那些還懷抱着「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情懷。而那樣的史觀,那樣的情緒,對我們這個世代而言,已經逐漸只存在於電影跟史書裡了。但我始終不願意它成爲過去式,希望還能是繼續進行曲。
老師是這麼說的:「入臺灣而臺灣化,或者是在臺生長而對臺灣抱有情感,都是能夠理解的,但是臺灣是我們的家園,就算我們不回去大陸,『中國』,仍然是我們共同的祖國,我希望你們能夠心平氣和的去從大歷史的角度思考,然後作出屬於你們自己的決定。」
還記得,日前仙逝的余光中先生,還記得他那首磅礡壯闊、氣勢萬千的《尋李白》:「……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從開元到天寶,從洛陽到咸陽/冠蓋滿途車騎的囂鬧/不及千年後你的一首/水晶絕句輕叩我額頭/當地一彈挑起的迴音……」大國氣象,文化尋旅,在在都是我們血脈裡的蕩氣迴腸。
「要是能重來,我要學李白。」(《李白》.李榮浩),因爲我們跟李白,是同一國的,不說兩家子話。
(全文完)(簡史諾/臺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