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在大陸》北大臺灣博士 內蒙古開啓斜槓人生

楊中浩在大陸已18年。(作者提供)

筆者來到大陸這些年,認識了許多在大陸就讀博士的優秀臺灣學者,記得在一場活動中,認識了同爲北京臺生的大學長,他是畢業於北京大學的楊中浩博士,但最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楊中浩博士發展的地方,不在我們一般臺灣人聚集的南方或沿海城市,而是選擇往返於北京、內蒙、東北等地,追逐自己人生的夢想。

近些年來,在大陸有個非常夯的名詞,叫做「斜槓青年」,而已年過不惑的楊中浩博士更喜歡稱自己是「擡槓中年」,因爲他從主要從事的三份工作都跟嘴巴說話有關,一份媒體工作,一份是文旅工作,一份是教育工作,除了年紀到了中年,這三份工作都得和人「擡槓」。

談到楊中浩博士爲何會從事旅遊行業,這就得從他來到北京求學談起,他在大陸就讀研究生時期,就喜歡利用課餘時間走訪錦繡河山和人文古蹟,這些年下來除了青藏高原以外的每一個省,都留下了他的足跡。自2016年起,楊中浩也開始爲知名週刊撰寫關於臺灣的報導。並在同年,他本着轉愛好爲事業的心態,和朋友在內蒙呼倫貝爾開始經營旅遊生意。因爲具有北大博士的學歷,他也於2019年下半年進入大學教書,主要負責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的教學。

楊中浩博士與大陸的緣分起源於1990年代,作爲眷村第三代的他,家人一直都和大陸老家的親友聯繫,1994年時就隨祖父回到河南老家祭祖和探親,因此當他有了前往大陸攻讀研究生的念頭後,家人非常支持,而且能拿到北京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也是一件非常榮耀的事,他認爲即使換做其他家庭應該也不會出現太大的阻力。

楊中浩算是我們大陸臺生圈裡的前輩,因此他也稱自己是老臺生,早在2005年就到北京大學就讀碩士班,並於2007年繼續升學攻讀北京大學博士班。回想當時北京大學校園的建設,以及當時大陸整體的基礎設施遠不如現在,可是在北大的校園裡老師和同學都非常聰明和優秀,課程中讓他感受思想上的衝擊。其中有兩位老師的課程讓楊博士印象深刻,一門是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張國慶老師的行政學,在課程中深入地對中外國家的治理進行對比,而且毫不掩飾地探討當時中國大陸存在的困境,因爲只有敢於面對不足,才能應對外來的挑戰。而這也是一門愛國的課程,老師喜歡和同學們討論中國大陸的軍事發展和外交政策,楊中浩博士仍然記得,某次課堂上張老師向同學宣佈當天神舟六號載人火箭發射成功,全班同學熱烈鼓掌的場景。

而另一門課,是當時的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現改名爲國家發展研究院)林毅夫老師的經濟學課程,林老師來自臺灣,卻對中國大陸在不同時期的經濟發展瞭如指掌,並以歷史事件爲例,講述經濟學中的原理,深入淺出的授課方式使每次課堂的人數爆滿,沒有座位的同學不是靠在牆邊就是蹲在臺階上聽課。這門課也讓沒有經濟學底子的楊博士有了初步的基礎,他以一名旁聽生的身份,每回上課提前半小時到教室佔座,整整一個學期沒有翹課。林老師是一位真正的知識份子,他在課堂中多次提到北大學生應該要有「以天下爲己任」的胸懷,勉勵學生應當努力成爲國家的棟樑。

從2005年至今18個年頭過去了,楊博士談到當年赴大陸求學的臺生並不多,基本都是就讀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等沿海各省名校的研究所,楊博士特別記得當時這羣臺生前輩的能力與學識都非常出衆,只可惜當時大陸尚未推出「31條」惠及臺胞的政策措施,這使得當時畢業的臺生前輩們在大陸求職市場上難以脫穎而出,最終多數選擇返回臺灣而未能在大陸一展長才。而18年後的今日,大江南北的大陸大學裡都有臺生的身影,臺生畢業後的選擇更多樣化,可以去企、事業單位,也可以選擇創業,並能獲得相關的政策支持,機會比起他當年好得多太多了,這也是令楊博士最羨慕的地方。

由於同時身兼大學教師的身分,在談到現在的兩岸大學生有何差異時,楊博士感慨地說道,作爲千禧年前後大學畢業的他,周圍的臺灣同齡人如今也都40歲了,當年畢業於臺灣各個優秀大學的這羣臺灣尖子們,看看他們是如何看待20年後的學弟妹?同時問問現在臺灣的大學老師們,20年前的大學生和現在的大學生有什麼區別呢?相信大家都有一樣的看法,楊博士說「去中國化教育」推動了20年,效果非常顯著,就是把學生改造的「又傻又壞」。依照目前態勢,兩岸大學生的差距只會越拉越大,而在交流溝通上,如果臺灣方面繼續推動所謂的「抗中保臺」,肯定也會影響到兩岸大學生之間的交往。

從一名臺生到成爲學者,這些年走下來,楊博士認爲大陸對兩岸青年交流一直是積極且充滿善意的,但是臺灣的「獨世代」總帶着一種優越感的眼光來看待大陸,並濫用大陸對臺的善意。這體現在很多「獨派」的臺青來大陸參與交流時,雖享受大陸對臺政策的利多,卻絲毫不修正他們的意識形態。但從另一方面看來,這些人多半不會有太大成就,許多帶着優越感來大陸創業的臺青,往往鎩羽而歸,回臺後不反思自身的能力不足,卻指責大陸的政策落後或環境惡劣,這是他觀察到的一個非常糟糕的現象。

因此楊博士覺得兩岸青年交流固然要持續下去,但臺青也應該放下對大陸先入爲主的錯誤觀念,進而深入地感受大陸的風土民情或學習大陸的制度,如果連這個能力都不具備,還奢談什麼交流呢?楊博士認爲交流的目的,就在於「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融合發展,而不是一場走馬觀花和各說各話,待參加完交流活動結束後,就拍拍屁股走人的表演。

最後,楊博士作爲一名老臺生,同時又具有多重身分的「斜槓」人生,他覺得儘管大陸的市場很大且充滿各種機遇,但相對地,競爭壓力也很大。因此他建議想到大陸發展的臺灣年輕人,應該先來大陸求學以瞭解整體環境,並結交大陸朋友。至於想進大陸的大學教書的臺灣博士,必須考慮大陸的大學薪資是否符合期待,教學、科研與管理學生的責任是否能承受,此外,楊中浩還建議臺籍博士可以換個思路,同時考慮一些專業對口的大陸企業,或許更能解決收入與發展的問題。(侯聰明/自由撰稿人)

【徵文啓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徵文主題: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歡迎線上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