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於地緣政治中面臨的挑戰及對應之道

從左至右:資策會MIC所長洪春暉、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院長連賢明、副院長陳信宏、工研院政策組顧問張超羣;攝影:北美智權報/李淑蓮

※如欲轉載本文,請與北美智權報聯絡

李淑蓮╱北美智權報 編輯部

中華經濟研究院(中經院)日前舉辦了《地緣政治、政府新政與前瞻科技發展研討會》,以地緣政治、政府新政與前瞻科技發展爲核心主題,分別就AI研發與應用、半導體與晶片領域、低碳與數位轉型、創新創業與國際鏈結等4大主題,探討國內外的重要發展議題或趨勢。除了中經院長官、分析師及研究員外,大會還邀請了資策會MIC所長洪春暉,數位轉型學院院長詹文男、及工研院政策組顧問張超羣擔任與談人,促進智庫與產學間之交流。

地緣政治已成爲影響國際經濟和戰略科技發展模式的關鍵因素或限制條件。尤其美中科技戰的影響已經外擴,對臺灣相關領域產生直接或間接的衝擊,如「Taiwan+1」和新東進政策,而且前瞻科技及產業的發展也深受影響。

賴政府於今年5月上臺後,宣示以「智慧科技島、數位新社會」爲發展願景,致力於推動「五大信賴產業」、「國家希望工程」,及重要中長期計劃,如「晶創臺灣方案」和綠色成長戰略與2050淨零轉型等。在在顯示政府新政與全球主要國家所關切的半導體、AI、淨零科技等前瞻科技密切相關。

中經院院長連賢明致詞時指出,研討會的核心就是「地緣政治、政府新政、前瞻科技」。不可諱言,地緣政治已經是整個國際經濟、科技戰略的一個關鍵因素。安侯建業KPMG最近有一個調查,詢問了一些美國大型上市公司:「到底什麼因素讓他們決定投資或者是擴張業務,當中最主要的考量因素是什麼?」在2023年的時候,「地緣政治」是排名第一的關鍵主因。

受地緣政治影響,全球供應鏈重組

由此可見,地緣政治帶來的影響很大,對臺灣的影響也相當深遠。最近常常會聽到China plus one、Taiwan plus one,這些其實都是指供應鏈的轉型。連賢明認爲,這既是臺灣的一個機會,同時也是臺灣必須面臨的一個挑戰。

事實上,自從中美貿易戰與科技戰以來,全世界都在進行供應鏈重組,同時也都在尋求相對穩定、風險比較低的地區落腳。相對而言,臺灣廠商在過去有大量投資都是在中國大陸,那在考量地緣政治的風險時,到底要如何進行供應鏈轉型?這是一個很複雜的議題。

連賢明表示,針對地緣政治,政府在中美爆發科技戰以後,做了一系列的調整,包括信賴產業、晶創計劃等等,中經院都有參與;其中牽涉到在對應時會碰到的一些問題,包括AI的研發、半導體和晶片、低碳的轉型、和創新創業。

連賢明認爲,其中AI人工智慧應該是今年整個投資市場中最重要的一個議題,雖然生成式AI從出現到現在才一年多的時間,但技術及應用一直在轉變。由於臺灣在半導體領域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在AI的硬體上也扮演着相當重要的角色;在中美角力的情況下,臺灣的角色更形關鍵。

淨零轉型的緊迫性

雖然半導體產業讓臺灣在國際舞臺上佔有一席之地,與世界接軌;但另一方面,半導體的製造耗費大量能源,包括水和電。據中經院估計,約在2030年的時候,臺灣的電子產業大概會需要整體1/4的電力來支撐,那能源的問題要如何解決?

在這個節骨眼上,淨零轉型就成了臺灣一個重要關鍵,要看是否能在轉型過程當中,可同時兼顧能源市場,發展綠電,達成低碳排,以及提供電子、半導體產業使用。低碳排,甚至是零碳排對政府是很大的考驗。現在國外有很多的資料中心都希望在臺灣設立據點,可是目前供電問題仍未能全面解決。如果無法解決綠電供應的問題,那綠色製造的目標也難以達成。

協助中小企業轉型

如何協助中小企業轉型是我國政府面臨的第3個重大挑戰。衆所周知,臺灣產業結構以中小企業爲主,目前政府一直在推一個口號「讓百工百業一起來運用AI」,也就是之前常提到的數位轉型。除了傳統中小企業轉型外,也希望透過AI技術,來創造更多新創企業,然後再透過這些新創來刺激產業整體發展;甚至讓這些新創在南向政策中扮演關鍵的角色。

地緣政治框架是前瞻科技的主戰場

資策會MIC所長洪春暉表示,如果從產業與市場研究的角度觀察當前世界,不難發現世界已變得日益複雜,不僅是中美之間的對峙,歐洲、美國、中國,甚至東亞新興科技強國,都在積極爭奪下一個世代的科技主導權。若從科研的視角出發,並將其置於地緣政治的框架內思考時,即可察覺這其實是一場在前瞻科技領域的激烈競爭。

研討會之「半導體與晶片領域」對談及Q&A環節;攝影:北美智權報/李淑蓮

這場競爭涵蓋了半導體晶片、人工智慧、雲端技術、量子技術、通訊,甚至汽車及智慧交通的競合。如果以此框架審視歐美的發展,即會發現美國自網路產業發展以來,從雲端技術到現在的生成式人工智慧,OpenAI所引領的生成式AI已經在此領域對歐洲及其他國家形成了壓倒性優勢,甚至近乎壟斷。這也解釋了爲何歐盟要力推AI法案、數位服務法(DSA)和數位市場法(DMA)。

歐洲現在正思考如何在疫情後的復甦階段提升其在網路與AI方面的競爭力,然而,洪春暉指出歐洲並非在所有領域都處於劣勢,從科研角度來看,它在通訊領域,甚至汽車技術上都有顯著的領先地位;以5G爲例,目前的技術主要由中國及歐洲掌握。

掌握半導體供應鏈是致勝關鍵?中美之爭!

在轉變的過程中,歐美也意識到半導體的重要性。回顧過去,雖然美國在IC設計仍然保持領先,但其晶圓代工卻仍依賴於臺灣,過去的IDM如英特爾現今也相對落後。因此,美國的科研方向短期內着重於IC設計的尖端領域,並透過晶片法案強調提升半導體制造能力。對英特爾來說,提高先進製程的良率成爲一大挑戰。

在討論中國的半導體情況時,洪春暉指出美國對中國的半導體管制愈加嚴格,像是今年9月,美國強化量子及半導體制造相關領域的出口限制,並計劃於2025年將對中國半導體進口關稅提升至50%。此外,美國也要求荷蘭的ASML增加出口限制,甚至要求日本和韓國加強限制,顯示美中對抗仍在延續。

在此背景下,中國則是積極投入自主供應鏈發展,尤其在設備和材料方面,包括中芯國際在內的多家IC設計公司獲得大量補貼。然而,即便技術研發成功,商業競爭力如何仍是未知數。臺積電和三星的例子顯示,良率和成本是關鍵因素。

中國的策略還包括利用內需市場來支持其自主供應鏈,這在通訊、電動車、AI及量子技術等領域尤爲明顯。洪春暉認爲,對臺灣而言,如何在既有的半導體基礎上進一步提高產業競爭力,是我們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

半導體科技雜誌(SST-Taiwan)總編輯

CompuTrade International總編輯

日本電波新聞 (Dempa Shinbun) 駐海外記者

日經亞洲電子雜誌 (臺灣版) 編輯

延伸閱讀&電子報訂閱連結:

【詳細內容請見《北美智權報》366期;歡迎訂閱《北美智權報》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