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軒:讀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若干信號

來源:中國新聞網

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於12月12日在京閉幕。每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是國內外探尋中國經濟政策趨勢的最佳窗口。

總體來看,此次會議在整體導向上延續了12月9日政治局會議的定調,對政治局會議的相關內容進行了細化、落實和部署。進一步仔細分析會議通稿,此次會議透露出的幾個“轉向”信號,尤其值得關注。

信號一:從各自爲戰到系統集成,推動經濟集約高效發展

關於2025年經濟發展總基調的表述“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守正創新、先立後破,系統集成、協同配合”中,“守正創新”“系統集成”“協同配合”爲新增內容。在之前歷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通稿關於主基調的表述中,從未同時出現過這三個詞組。(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曾在明確提出“六個統籌”的要求時,強調了“要堅持系統觀念、守正創新”)。

針對當前經濟形勢,在經濟工作的規劃與推進過程中,“守正創新”“系統集成”“協同配合”這三個詞有着極爲關鍵的現實意義。

守正創新,解決的是“膽子大”和“步子穩”之間的辯證統一問題。所謂“守正”,強調的是在進行“破”與“立”的改革取捨時,應以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正確政治方向與原則爲“正”;“創新”則側重於憑藉創新思維與舉措,於技術革新、制度優化、管理提升等維度謀求突破,爲經濟注入新活力與競爭力,保障其穩定且可持續前行。守正與創新相融合,意味着在創新過程中保持理性與審慎,循序漸進,穩紮穩打,既不能因害怕風險而畏首畏尾,更不能爲了追求短期的快速突破而忽視了長期發展的根基,一哄而上導致資源浪費、市場混亂。

系統集成,着眼於經濟體系的整體性、關聯性和系統性,意味着財政、貨幣、就業、產業、區域、科技和環保等各類經濟和非經濟政策必須進一步有機融合,政策協同發力,規避相互掣肘。同時,打破部門與區域界限,達成資源在全社會的優化配置,推動經濟集約高效發展。

協同配合,旨在爲應對經濟複雜綜合問題提供施策原則。這類問題往往涉及多領域多層面,需政府部門、企業、機構等多元主體攜手合作、聯動協同,從而實現削減內耗、共享信息、優勢互補,提升工作效率與決策科學性,增強經濟工作的主動性與靈活性,全方位爲經濟高質量發展築牢根基、開闢新徑。

信號二:從“穩健”到“擴張”,宏觀政策目標和思路發生重大轉變

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貨幣和財政政策的首次“雙擴張”組合無疑是各方關注的最大亮點之一。

貨幣政策方面,時隔14年,再度定調“適度寬鬆”,向市場傳遞出非常積極信號,是對當前經濟形勢進行準確判斷的基礎上做出的正確決策部署。從明年施策重點來看,貨幣政策將採取更大力度的降息降準措施、加大公開市場操作等舉措。同時,寬鬆的貨幣政策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政策框架,並運用各類貨幣政策促進價格目標的實現。

此外,加強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配合在2025年也顯得尤爲關鍵,貨幣政策的保駕護航,能夠爲財政政策實施創造更爲有利的金融貨幣環境。對此,應進一步優化完善各類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提高服務特定目標的精準度,防止低成本資金套利空轉。

財政政策的轉向則更爲亮眼。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公報明確提出了“提高財政赤字率”,這是歷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沒有過的,之前都是類似“保持必要的財政支出強度”這樣的表述。

這一轉向,是針對當前及未來一段時間我國經濟面臨的內外壓力做出的科學研判,是跳出過去“頭疼醫頭”“腳痛醫腳”的短期失策思維,站在更長的週期來進行宏觀佈局。

目前來看,提高官方的赤字率可能是效用最大化的。一方面,增加財政支出,能夠通過擴大政府投資、發放消費補貼等方式,直接提振總需求,拉動經濟增長。更重要的是,財政赤字率的提高向市場傳遞了政府積極作爲、穩定經濟增長的強烈信號。這有助於穩定企業和居民對未來經濟發展的預期,增強市場信心,鼓勵企業增加投資、擴大生產,引導居民增加消費,從而形成促進經濟增長的合力。

目前,我國財政政策工具儲備依然充足,包括提升中央赤字率、提高超長期特別國債及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規模等。此外,將加大對民生、教育、醫療、環保等領域的投入,提高財政支出的效率和效果。通過財政貼息和補貼政策,支持重點行業和企業的發展,特別是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推動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等。

信號三:從“結構性改革”到整治“內卷”,供給側改革有了新思路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命題,在2020年12月11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中,與“需求側改革”的概念同時首次提出。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並沒有再次出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表述,取而代之的表述是“綜合整治‘內卷式’競爭,規範地方政府和企業行爲”。

從 “結構性改革” 轉向整治 “內卷”,供給側改革思路有了諸多變化。關注重點上,由宏觀結構轉爲微觀主體行爲與市場生態;政策導向方面,從鼓勵競爭變爲整治過度惡性競爭,且更注重公平與效率平衡;改革路徑層面,從外部資源整合走向內部挖潛增效,從短期調整邁向長期優化,以此推動經濟更健康、可持續地發展並構建良好市場競爭環境。

其實,所謂“內卷”,簡單來說就是過度競爭,意味着沒有企業能提出新的盈利模式或新的利潤增長點,結果就是所有人都在存量市場中博弈,通過降價競爭,最終損害的是利潤。短期內,消費者似乎從中獲益,但從長遠來看,廠商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將會下降,最終導致市場進入一種不良的均衡狀態。

解決這一問題,根本的方法是將存量轉化爲增量,通過科技創新、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模式創新等手段擴大市場規模,走差異化競爭路線,從而創造出更多的增量,這正是中央所提倡的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對此,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有部署,“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被列爲明年重要任務之一。

那麼,問題來了:創新爲何難以實現?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老問題:企業家和市場信心不足,特別是民營經濟。而解決企業“信心”問題,其實邏輯很清晰:企業家真正需要的不僅僅是政策、資金、項目等“硬支持”,更重要的是“軟支持”,包括公平的競爭環境、法治化的營商環境、穩定的政策預期、清晰的政策導向以及明確界定的政府與市場關係。未來,需要在法治、制度和政策方面,多給企業家一些保障和安全感,通過紮實地穩定營商環境,讓企業心無旁騖去做創新。

信號四:從“頭疼醫頭”到“長短兼顧”,資本市場改革向“健康牛”目標更進一步

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於資本市場的提法主要有“穩住樓市股市”“深化資本市場投融資綜合改革”。

“穩住”和“深化綜合改革”同時提出,不僅再次確認黨中央對於資本市場的重視已經上升到了國家經濟戰略的角度,並且體現了短期求穩、長期求質優的可持續發展理念。

2024年1月2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是決策層首次提出“投融資動態平衡”。《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再次提出“健全投資和融資相協調的資本市場功能”,是對投融資動態平衡理念的進一步強調與深化。如今再次提出,並且與“深化綜合改革”結合起來,代表着中央力圖告別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國資本市場存在的“政策市”的痼疾。

“深化資本市場投融資綜合改革”,意味着我國資本市場要完成從融資市場向投資、融資均衡發展市場的轉變。爲了實現“穩住股市”和“深化投融資綜合改革”的目標,未來政策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重點發力:

短期看,保持支持政策的穩定性、連續性。一方面,宏觀政策需要進一步用實、用好結構性政策工具(如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以及股票回購、增持專項再貸款),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另一方面,在股市出現異常波動的非常時期,可採取推出平準基金、暫停或取消徵收印花稅等非常規手段,穩步釋放政策利好以推動投資者信心恢復。同時,落地實施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探索拓展中央銀行宏觀審慎與金融穩定功能,創新金融工具,維護金融市場穩定”,比如可以由央行通過創造基礎貨幣的方式,設立一定規模的“金融穩定基金”,確保貨幣投放精準到達實體經濟。

長遠看,還是應該依靠改革增強資本市場的內在穩定性。一方面,要加強制度建設,調整優化發行制度、交易制度、併購重組制度和退市制度等,真正將資本市場的痛點和堵點打通,使資本市場真正符合市場化、法治化和國際化的定位和佈局。二是提升上市公司質量。目前A股出現的上市公司股價提升,主要還是因爲一系列增量政策導致投資者風險偏好改變從而影響了估值部分的提升。但若想真正讓資本市場實現長牛、健康牛,最重要的還是包含上市公司質量、盈利水平、創新水平和公司治理等指標在內的上市公司這一市場“基本面”狀況的大幅度提升。

隨着政策方向的落地,2025經濟工作的主線越來越明晰。相較於超常規的行動計劃,未來高質量的切實行動或許更爲關鍵。

2025年,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政府、企業以及每一個你我信念與行動的匯聚下,中國經濟定將平穩破浪前行,邁上“守”有方略、“攻”有方向的高質量發展新高度。

作者:田軒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