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人夢語-爭輸贏的結果

猶記得去年第1屆國中會考和免試入學超額比序問題引發的風風雨雨,輿論總是在入學排名的公平性上做文章,類似高分低就、低分高就的問題不斷被放大,讓整個12年國教的升學制度被批評得體無完膚,連恢復聯考的呼籲都出來了。

1年過去了,不知是否有人針對當初這些被認爲是錯置的學生做研究,看他們的學習情況如何?不過至少在媒體上已經平靜許久,多數人大概也淡忘了當時的那些問題。

實際上問題並沒有消失或解決,只是暫時被遮蔽,且恐怕還會有新問題出現。尤其今年在教育部提供了十量尺的計分,原本是要等比到最後分不出高下才使用,但北北基執意要先比量尺分數再比加號。

由於量尺和標示所設定的答對題數區隔標準不同,從幾次模擬考的實務經驗上發現,極可能出現五個A++的量尺分數卻低於四個A++者。家長若以去年的經驗當標準,對於這樣的矛盾勢必難以理解與接受,恐怕又會再次傷害對新制度的信任,遺憾的是主管機關似乎也無能爲力。

許多爭議都源自「比出高下」的想法,然而,兩三題的差異豈能代表學習能力的高低?學校和學生真的需要這樣被清楚排序嗎?朋友的小孩在臉書上寫着會考「不是爲了未來而拚死拚活的戰場,而是展現我們幾個月來努力成果的舞臺。」

是啊!我們這些期待孩子「旗開得勝」的大人若不能改變想法,跳脫排名的泥淖,將只會看到孩子的勝敗,忽略了每個孩子的獨特與能力。當多數孩子因此失去學習動機,最後贏家是誰?(作者爲康軒文教集團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