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身反核27年 臺大教授施信民:核能是利益下的產物
▲臺灣環保聯盟創會會長、臺大教授施信民投身反核運動27年。(圖/臺灣環保聯盟)
記者盧姮倩/專訪
1987年,臺灣環境保護聯盟創會會長、臺大教授施信民首度投身反核運動,期間收過數不盡的企業黑函,更曾在立院忍着酷熱接力靜坐23天, 如今27年過去,面對國家利益下的產物「核四」,他仍持續奮戰。
現年66歲的施信民表示,1988年臺電再提核四廠計劃,引發學術界強烈批評,在各地發起反核大遊行,當年4月,他與反核團體在臺電大樓展開爲期3天的禁食抗議,人民反核意識擡頭,迫使政府不得不暫緩興建。
然而,在社會一片反核的聲浪中,1991年原能會違反程序正義,草率通過核四環境影評估報告,在貢寮核四預定地門口發生警民衝突,造成一名警察死亡,「這是反核行動遭遇最嚴重的一次打擊」,施信民說,事件之後,反核人士被貼上激進、暴力標籤,遭到社會輿論攻訐。
在27年來的反核歷程中,施信民曾收過數不進的黑函、恐嚇,仍無法動搖他的信念;1992年行政院同意核四案,他與百名教授在立院門口忍耐着飢餓與不適,在酷熱的氣候下靜坐、禁食,長達23天,歷經無數次的抗爭,終於在2002年將「非核家園」目標列入環境基本法中,他笑說,「雖然只有一點點改變,但這可說是反核27年來的最大收穫」。
▲施信民個性靦腆,不擅長面對鏡頭的他難得露出大大的笑容。(圖/記者盧姮倩攝)
施信民說,早期資訊缺乏,反核活動以學術界的菁英分子爲主,隨着網路資訊的發達及學生運動興起,近來逐漸有越來越多學生、藝文界人士參與,讓他甚感欣慰。
但令人遺憾是,除了民進黨執政的8年,國民黨政府擁核的想法沒有改變,核能更牽涉到國與國的利益關係,「人民必須站出來捍衛自己的權益。」他說,臺灣有豐富資源,應開發再生資源取代核能,達到「非核家園」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