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孔融讓梨 我不讓

小學一年級語文考試中,上海一名小學生在回答「如果你是孔融,你會怎麼做?」這一道題時,選擇了「我不會讓梨」,被老師打了一個大大的叉。 過後,孩子父親也問過孩子,孩子說自己不是搞惡作劇,並認爲只有4歲的孔融不會這樣做的。因爲十分堅信自己的答案,所以這道題他沒有訂正。

按理說,這道題只是在詢問學生的個體選擇,根本不應該有標準答案,學生的答案只要不離題,無論回答讓梨還是不讓梨,最起碼不應該被判錯。反之,當出題者假裝以真誠的姿態引導學生說真話,而學生一旦實話實說了,只要答案不符合暗下的標準,便隨即翻臉一棒子打死,這種「圈套」實在是可怕至極

當然,出題者的本意,可能也是希望通過「讓梨」式的教育,間接誘導出孩子的公德意識。但問題是,誠實的品性乃是一切公德的基礎,如果一個人連基本的實話實說都做不到,隨時都在見風使舵、口是心非,怎麼還會有高尚道德存在?對於可塑性很強的一年級孩子來說,當他通過「讓梨」這一課,親身體驗到說謊話的好,和說真話的壞之後,以後還能否繼續堅持誠實的品性嗎?

一個大大的叉不會把孩子的道德推到新高度,倒可能從此把孩子推向口是心非的僞君子行列教育者不讓孩子講實話,比孩子不願讓梨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