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更靈活 中國一帶一路再起 歐盟面臨合約之爭
熱門話題
觀察者網引述英國《金融時報》5月12日報導,歐盟國際夥伴事務委員屋畢萊寧(Jutta Urpilainen)稱,中國在向全球南方國家提供基礎設施投資上表現得更加靈活,而歐盟的融資往往附帶冗雜的環境和社會條件,這使得歐盟的「全球門戶」計劃難以抗衡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
「我們生活在一個地緣政治競爭的時代。我們正面臨敘事之爭,但越來越多也是『合約之爭』(a battle of offers)。」報導稱,屋畢萊寧指的是中國迅速爲「一帶一路」合作伙伴提供融資並快速完成項目的承諾。
「中國一直很懂戰略」,屋畢萊寧對《金融時報》舉例,「如果你去非洲旅行,就能看到與中國合作的實際成果,無論是足球場、鐵路、港口,還是公路。」
她承認,歐盟「的確可能不是最快的合作伙伴」,許多與歐盟有合作的國家也樂見來自中國的投資,但她堅稱歐盟是更好的長期合作伙伴。她宣稱,中國企業經常同時建設並資助同一個海外項目,這造成了夥伴國對中國的「巨大依賴」。
屋畢萊寧進一步表示,歐盟尋求的是幫助夥伴國提升價值鏈。「我們的目標是加強歐盟合作伙伴的應變能力、自立能力和獨立性,這也符合我們自己的利益。」
不過,儘管屋畢萊寧說,自己有信心在2027年以前實現通過「全球門戶」提供3000億歐元投資的目標,但她同時表示,歐盟新推出的環境規則加大了向發展中國家向歐盟出口可可、鋼鐵等產品的難度,疏遠了合作伙伴。
報導稱,其中包括一項森林砍伐法,該法迫使咖啡、棕櫚油和橡膠等6種商品的出口商證明這些商品不是在最近被砍伐的土地上生產的。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國家政府抱怨,這些規定過於繁瑣、認證程度過於複雜,還要求小型農戶對其作物進行地理定位,有可能讓這成千上萬人的生計毀於一旦。
歐盟在2021年提出「全球門戶」計劃,預計將在2027年前投入3000億歐元,協助發展中國家建設基礎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