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廣嘉南水文化 水利署、臺史博、南市府跨域共享

臺南政府水利署、臺灣歷史博物館今三方跨域結盟,簽署合作意向書聯手推廣「嘉南文化」。(曹婷婷攝)

臺南市政府與水利署、臺灣歷史博物館今三方跨域結盟,簽署合作意向書聯手推廣「嘉南水文化」。(曹婷婷攝)

官田小學子以踩踏嘉南大圳主題,完成多本水文化相關繪本。(曹婷婷攝)

溪流、大圳、水庫串起豐富水文紋理,臺南坐擁7水庫,2022年適逢曾文水庫完工50週年,臺南市政府與水利署、臺灣歷史博物館三方跨域結盟,簽署合作意向書將聯手推廣「嘉南水文化」,臺南市文化局長葉澤山表示,明年麻豆大地藝術季以曾文溪主軸着手策畫,10月完工的「恰恰隆田文化資產園區」也呈現水文教育,讓民衆更貼近水文化!

臺南市長黃偉哲說,中央和地方本來就是互助關係,水利署、市府臺史博一起將孕育着嘉南平原非常重要的水文合作研究,互享資源資訊。他說,嘉南平原豐富水文歷史存在許多讓人記憶印象深刻的水文化,期待透過三方資源共享、整合與合作,在教育、觀光學術研究發展建構良好合作平臺,透過資源利用極大化,讓下一代有更好的發展與運用。

未來,經濟部水利署、臺灣歷史博物館、臺南市政府跨域結盟在各自水文研究與推廣基礎上,合作推廣嘉南水文化。嘉南大圳周邊5校也組成「水圳教育聯盟」推動以嘉南大圳主題的校本課程,如官田國小「菱雉粼」課程及踩踏嘉南大圳,每年由學童自創5本與水文相關繪本、建置GIS地圖協作平臺等,展現豐富水文化。

文資處說,嘉南平原爲臺灣面積最大的平原,地勢東高西低,涵蓋雲林縣嘉義縣嘉義市、臺南市、高雄市人口稠密。不過,雖然平原有濁水溪北港溪八掌溪急水溪、曾文溪、鹽水溪、二仁溪等溪流沖積的肥沃土壤,過去多是依賴天雨的「看天田」,加上沿海土壤鹽分高不易耕作,整體生產力並不高。

ㄧ直到1920年嘉南大圳開工,日籍技師八田與一帶領檯、日籍工人歷經10年努力,終讓烏山頭水庫及嘉南大圳水利系統於1930年通水啓用,搭配3年輪作、農業改良等機制,使嘉南平原獲得穩定供水成就臺灣穀倉

葉澤山提到,10月將完工的隆田文化資產園區爲四鐵共構,包括臺鐵鹽鐵糖鐵水鐵,水利署協助投入1500萬元預算執行水教育,另外,水利署也策畫水論壇討論水文歷史,臺灣歷史博物館也與水利署合作開設與水相關特展

他說,2020年爲嘉南大圳開工百年、2022年則適逢曾文水庫完工50週年紀念,值此改變歷史重要紀念時刻,結合三方資源合作,今天也對外宣告首檔合作主題「曾文溪流域水文化」及「曾文水庫完工50週年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