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里關曲線”助力全球氣候治理——中國唯一全球大氣本底站建成30年啓示
參考消息網11月8日報道(文/王金金)在青藏高原東北部、中國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的瓦里關山頂,矗立着世界氣象組織唯一設立在歐亞大陸腹地的全球大氣本底站——瓦里關全球大氣本底站(以下簡稱“瓦里關站”)。
30年前,在“氣候變化”還是小衆詞彙之時,這座讓人們“看見”地球呼吸的大氣觀測站點,在高山之巔拔地而起;30年來,三代瓦里關人克服重重困難,利用觀測數據繪製的二氧化碳濃度變化曲線,成爲證明全球氣候變化、支撐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重要依據;30年後,全球變暖什麼時候可以趨於緩和?碳減排成效如何?人們或許依然能在瓦里關找到答案。
在山巔“看見”地球呼吸
大氣本底觀測是指在遠離人類活動影響的地方,對經過充分混合的、不受局地污染影響的大氣成分進行長期定點的觀測,以最大限度“還原”大氣真實狀況和成分構成,對人類認識和應對氣候變化起到關鍵作用。
1979年,中國政府組織海洋氣象科技代表團訪問美國,在美國8個城市參觀了20多家氣象科技單位,其中就包括位於夏威夷島的冒納羅亞全球大氣本底觀測站。
這次參觀訪問讓中國氣象專家意識到,在大氣成分監測、空氣污染預報及控制等領域,中國還是“空白”。在各方推動下,中國、美國和世界氣象組織進行會談,簽訂了關於在中國西部地區建立大氣本底監測基準站的合作計劃。
經過多年考察,位於青藏高原的瓦里關山進入專家的視野。
青藏高原是全球氣候變化最爲敏感的區域之一。由於青藏高原的存在,西風調節海洋與大氣之間的熱量、水汽和碳交換,進而影響區域和全球氣候變化;也正因爲青藏高原的存在,使亞洲東部和南部避免出現類似北非和中亞等地區的荒漠化現象。
海拔3816米的瓦里關山,年平均氣溫在0攝氏度以下,平均含氧量相當於海平面的67%。
“大氣本底站選址非常嚴苛,要最大限度記錄大氣的真實構成。”瓦里關全球大氣本底站站長李富剛說,瓦里關站具有適宜的海拔高度和地理位置,“更重要的是這裡遠離城市,無局地污染影響,能夠代表絕大多數混合均勻歐亞大陸大氣本底狀況”。
1994年9月15日,中國政府和世界氣象組織、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同時在北京和日內瓦舉行新聞發佈會,宣佈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監測臭氧和溫室氣體的觀象臺即將在中國開始工作。當年9月17日,瓦里關站正式建成並開展業務。
972平方米業務用房、50多臺設備,每組兩人值班監測、每10天輪換一次……自1994年9月17日開始運行至今,瓦里關站先後有50多名觀測員接續駐站。對於大氣成分研究來說,瓦里關山頂是開展觀測的理想場所,但對於處在這一環境中的人類來講,這裡卻是一個時刻需要挑戰極限的地方。
爲了儘量減少人類活動對大氣觀測的影響,還原大氣的“本來面目”,觀測員吃飯不允許用明火,只能食用半成品速食,架設觀測設備、採集樣品時需要屏住呼吸,跑到10多米外的下風口才能喘氣。
今年59歲的黃建青是瓦里關站的首批觀測員之一。“過去30年間,我有三分之一的時間都是在瓦里關度過的。”黃建青說,在瓦里關站工作,最重要的是要用高度的責任心、科學嚴謹的工作態度取得準確、高效的數據。
作爲世界氣象組織全球大氣觀測計劃34個全球大氣本底站之一,海拔最高、歐亞大陸腹地唯一的瓦里關站如今基本形成覆蓋主要大氣成分本底的觀測技術體系。
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到訪瓦里關後說:“瓦里關氣象工作者終年堅守在這山巔,他們的觀測使中國對大氣研究的貢獻享譽全球。”
爲全球氣候治理貢獻中國智慧
“常常有人問我,把一輩子奉獻在荒無人煙、連吃頓家常飯都是奢望的大山上,不後悔嗎?我想說的是,在這裡,我們和看不見、摸不着的大氣‘交流’,感受着它們每一點細微的變化,用30年積累的觀測數據繪製出‘瓦里關曲線’,這是我選擇留在這裡的原因和堅守的意義。”瓦里關站副站長王劍瓊說。
讓王劍瓊引以爲傲的“瓦里關曲線”,是用瓦里關站三代氣象人持續觀測30年的數據繪製的一條記錄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變化的曲線。
在近期召開的瓦里關全球大氣本底站建站30週年暨青藏高原溫室氣體與氣候變化國際學術交流會中,世界氣象組織全球大氣觀測計劃項目負責人保羅·萊伊表示,瓦里關站在過去30年中高質量完成了大氣本底觀測,其觀測數據被廣泛應用於關於全球氣候變化的各類前沿研究中,意義重大。
“在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發布的六次評估報告中,瓦里關站的觀測數據都發揮了重要的基礎支撐作用。”中國氣象局氣象探測中心主任張鵬說,瓦里關站與美國夏威夷冒納羅亞全球大氣本底站數據繪製的二氧化碳濃度變化曲線,共同見證了人類活動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
建站運行以來,瓦里關站陸續開展了氣象、酸雨、氣溶膠、臭氧柱總量、反應性氣體、太陽輻射和溫室氣體等7大類24項關鍵大氣成分要素的觀測,每天產生20多萬條數據,大部分是24小時連續觀測。
30年來,瓦里關站在世界氣象組織歷次開展的國際巡迴比對中都達到了質量管理要求。在印尼巴厘島、丹麥哥本哈根世界氣候大會及其他國際性氣候變化談判會上,中國一直是全球氣候變化多邊進程的積極參與者和堅定維護者。多位氣象專家告訴記者,來自瓦里關站的“瓦里關曲線”及相關觀測數據,爲我國在國際性氣候變化談判中提供了第一手資料,有力提升我國在國際談判中的話語權。
國家氣候中心主任巢清塵說:“‘瓦里關曲線’爲全球更好地認識氣候是怎麼變化的、變化的原因是什麼、未來將怎麼變,以及可能的影響等方面的科學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基礎數據,瓦里關的長序列數據可以幫助科學家進一步認識氣候系統變化,也爲我們更好應對氣候變化提供科學參考。”
在生態高地守護美麗地球
如今,全球氣候變化深刻影響和改變着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拯救地球家園日益成爲全球共識。
今年9月以來,副熱帶高壓592線自有氣象記錄以來首次衝上青藏高原,超強颱風“摩羯”襲擊多國造成嚴重人員傷亡、財產損失……浩浩寰宇同涼熱,“瓦里關曲線”所反映的氣候變化無處不在。
青海作爲青藏高原重要核心區域,不僅是亞洲、北半球乃至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啓動區,更是全球生態系統調節穩定器,從這裡出發,中國正在積極尋找應對氣候變化的路徑。
瓦里關站所在的青海被譽爲“中華水塔”,是黃河、長江、瀾滄江的發源地,通過國家公園建設,青海成爲中國唯一三個國家公園在建省份。近年來,當地生物多樣性得到快速恢復,碳匯得以增加。在長江源頭、世界自然遺產地可可西里,藏羚羊由上世紀80年代末的不足2萬隻,到現在恢復到7萬多隻;青藏高原旗艦物種雪豹監測數量達到1800只。
毗鄰瓦里關站,分佈着世界上裝機規模最大的光伏發電園區,利用太陽能、水能、風能資源,這裡的清潔能源裝機規模已突破5300萬千瓦、佔比超過93%,連續保持全清潔能源供電的世界紀錄。除了就地消納外,還通過綠電外送通道累計向中國東部地區輸送綠電500億千瓦時,每年可實現減排二氧化碳7000萬噸以上。
加速能源結構調整是降低碳排放的重要路徑,中國作爲負責任大國,把大力發展清潔能源產業上升爲國家戰略,成爲全球最大的太陽能和風能發電國家,光伏和風電裝機容量均居世界首位。
“建設氣候友好型社會、走生態優先發展道路對經濟有着明顯的帶動作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國在短時間內走了發達國家長時間的路,我們的氣候治理力度、成效是史無前例的。”巢清塵說,2020年中國提出的“雙碳”目標推動了全球“碳中和”進程,目前有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出了與“碳中和”方向相似的承諾。在“一帶一路”投資建設中,中國相繼出臺推進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加強境外項目環境管理、不再新建境外煤電項目等政策。在災害防禦方面,中國共享風雲衛星信息,幫助東南亞、非洲及小島嶼國家更好監測氣象災害。
從瓦里關到華夏大地,中國作爲負責任大國正在全面踐行實現“雙碳”目標的諾言,並積極主動幫助其他國家降碳、節能、減排,以實際行動貢獻中國案例和中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