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突然發現,美西方遮羞布被扯下後,中國科技實力被大大低估!

就在日前,新加坡《商業時報》感慨:德國汽車製造商大衆、奔馳以及奧迪在汽車市場上不斷被中國品牌超越。

該媒體強調,中國本土品牌的車企的崛起之快,已經超出了美西方的預期,甚至以“飛速”奪走燃油車的市場。

其實,新加坡媒體的感慨並非個例。

因爲在此之前,德國媒體、日本媒體、美國媒體都先後發表了相關言論,他們異口同聲的說:中國電動車發展太快了。

甚至有美國網友直言:中國的比亞迪未來會成爲“電動車屆的豐田”。

爲何外媒突然會對中國的電動車發展投來讚揚的聲音?

答案很簡單,那就是因爲他們發現,昔日以美國爲首的西方世界,他們所營造出來的“科技樹”被漸漸扯下來遮羞布後,他們的實力並不怎樣,反而一直被低估的中國卻蘊藏着巨大的實力。

可能很多人不理解,爲何中國電動車可以在短短几年時間崛起,甚至一舉推動中國汽車工業發展,以至於讓中國從昔日那個“整車都造不出來”的國家,搖身一變成爲了全球最大的汽車製造國和出口國。

事實上,中國汽車工業的崛起,並非一夜之間,而是我們默默低頭追趕了幾十年,才得以厚積薄發呈現出今天如此耀眼的成績。

提到新能源汽車,或許很多人認爲是美西方玩最早的,我們只是跟在別人背後,今天我們能夠崛起,也是因爲補貼。

其實,關於新能源汽車,我國早在1992年就已經提出了規劃。而且我們的崛起,也並非補貼,而是我們足足追趕了30年!

上世紀90年代,錢學森專門寫了一封信給領導,希望國家可以跳過燃油車直接發展新能源汽車。

當然,想要繞過燃油車發展新能源汽車並非易事。畢竟這需要龐大的工業基礎,對於當時的中國來說,簡直是望塵莫及。

但30年後的今天,中國能夠在新能源汽車賽道上一馬當先,這背後自然是離不開像錢學森這些科學家擁有前瞻性的提議,更離不開這30年時間中國汽車企業的默默耕耘。

所以啊,很多人根本看不懂,爲何今天中國的電動車會一夜之間崛起。這背後依靠的可不是補貼,而是國家工業足足努力30年才得出來果。

舉個例子,如果中國汽車工業沒有實力,中國新能源汽車缺乏核心技術,今天的美西方根本不會如此忌憚我們。

曾在2022年,美國《紐約時報》就發表過一篇文章,裡面詳細提及了中國電動車發展已經超過了美國,並且在新能源電池及其背後的原材料加工上,遠遠把美國甩在了身後。

就算是今天,美國媒體依舊認爲,美國在新能源汽車賽道上落後於中國。

別看美國擁有特斯拉這種全球市值第一的車企,但特斯拉強大的背後,離不開中國龐大的電動車產業鏈。

言外之意就是,特斯拉的強大,是基於中國強大的汽車工業上。

再看看歐洲媒體怎麼說的。

德國資深汽車工程師約翰直言:歐洲電池產業遲遲未能發展,歐洲的汽車工業仍然處於上世紀90年的,如今的歐洲車企缺乏創新,缺乏人才,缺乏技術……只能眼睜睜看着中國電動車逐漸駛向全世界。

是的,隨着中國的電車的中國,中國的“科技樹”開始開花結果,讓全世界都開始看清了這個世界的“真面目”。

因爲中國的崛起,逐漸把美西方爲首的“世界”遮羞布扯下,讓所有人都看清了,美國引以爲豪的“科技樹”,只不過是美國用來收割全球財富的工具罷了。

美國人引以爲傲的核心技術,只不過是爲了遏制他國發展的手段罷了!

特別是這兩年,世界動盪不安,美國軍工複合體以及猶太財團在背後獠牙蠢蠢欲動。

反觀東方大國,不斷向全世界釋放出合作的誠意與善意,同時還向全世界展示出我們的實力與底氣。

珠海航展上,中國的軍工業發展層出不窮。

廣州車展上,中國的汽車發展日新月異。

再看看過去幾年,中國的科技水平肉眼可見的長足進步。

很多年前與歐盟、日韓的產業互補如今已經成爲了競爭關係。甚至在一些核心產業汽車、造船、化工、半導體等領域,中國不是吃掉他們,就是在吃掉的路上。

以至於英國基礎科技成就的部門《自然指數》都感慨:中國從當初追隨美國,到今天超越美國至少1.3倍,這背後只花了短短20年!

這背後透露出一個信號:昔日被低估的中國,如今開始被全世界搶着要“合作”。昔日高高在上的美國,如今開始被全世界“拋棄”!

原因很簡單,隨着時代發展的浪潮滾滾向前,所有人都開始明白,原來一個國家的強大,並非通過美西方的幫助,而是靠自己的雙手!

今天中國的崛起,就是告訴了所有人,自力更生同樣可以成爲一個強大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