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協同機制促京津冀向綠而行

前不久印發的《關於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強調,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完善生態環境協同保護機制。作爲我國北方重要經濟區和城市羣,京津冀地區的生態環境狀況直接影響區域乃至全國的可持續發展。三地山水相連、地域相接,同處一個生態系統,榮辱與共。完善京津冀生態環境協同保護機制意義重大,既是保障當地生態安全的關鍵之舉,也是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有力抓手。

近年來,京津冀在完善生態環境協同保護機制方面取得積極進展。在頂層設計方面,《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十四五”時期京津冀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合作框架協議》等政策文件相繼出臺,爲三地協同保護生態環境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規劃引領。在機制建設方面,京津冀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工作協調小組等機構的成立,爲三地之間的政策溝通、信息共享和聯合執法搭建了便捷渠道。三地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和專題研討會,就協同保護中的重大問題進行深入交流探討,推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向縱深發展。

在行動成效方面,三地通過同步實施燃煤污染控制、機動車排放治理、工業污染減排等措施,促使三地重污染天數均大幅削減、優良天數均大幅增加,2023年底三地PM_2.5年均濃度較2013年降幅達六成左右。通過同步實施河流上下游水質監測、聯合開展排污口整治等措施,有效改善跨界河流水質狀況,三地水環境質量變好,全面消除劣Ⅴ類斷面。

當前,京津冀生態環境協同保護已站在新起點上,面臨一系列新機遇,也會迎接新挑戰新困難。接下來,要繼續深化協同機制建設,共同改善區域生態環境質量,守護好“綠水青山”。

完善聯建聯防聯治模式,是推進京津冀生態環境協同保護的重要着力點。三地應共同制定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總體規劃,構建覆蓋全區域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共同策劃和實施一批生態環境治理項目,合力推動區域生態環境建設取得更大成效。對於大氣污染,加強空氣質量監測預警和應急響應聯動,常態化開展重污染天氣預警會商;對於水環境治理,加強跨境河流、河道斷面水質巡查,嚴厲打擊廢水直排、超標排放等環境違法行爲。信息共享是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的關鍵環節。三地應聯合打造信息共享平臺,實現監測數據、治理項目、政策法規等信息的實時共享和交流,共同應對跨區域環境問題和突發事件。

健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近年來,京津冀在區域生態補償機制建設方面進行了有益探索,比如,京冀簽訂密雲水庫上游潮白河流域、永定河上游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協議,津冀簽訂引灤入津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等。接下來,應持續深化探索,按照“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合理劃分三地之間在生態保護方面的權利與義務,綜合考慮生態資源價值、保護成本以及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因素,確定合理的補償標準。建立健全區域生態補償評估機制和監督考覈機制,對補償標準、補償形式、補償效果進行客觀評估和監督,確保生態補償機制有效運行。

強化環保法律政策支撐。深化京津冀生態環境協同保護,需要健全的法律體系和統一的環境政策標準。立足國家層面,通過修訂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明確京津冀生態環境協同治理的框架和方向。針對區域特性,制定專門的規章制度,進一步明晰協同治理方式、運作機制、保障措施、法律責任等,夯實協同保護的法治基礎。應加強生態環境立法合作,以協同立法降低立法成本、避免立法衝突,以互聯網通報立法信息、交叉備案等方式共享信息、提高立法質量。(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王東 於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