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當大陸小吃現身臺灣街頭
社評
士林夜市出現南京道地甜點「梅花糕」,許多民衆慕名而來,現場大排長龍。近年一些大陸小吃,如熱奶寶、肉夾饃、煎餅果子、魔芋絲等頗受歡迎,業者看準商機,把這些美食搬到街頭,爲傳統小吃增添新鮮味,並帶動飲食商機。
兩岸飲食同文化根源
臺灣小吃種類繁多,從鳳梨酥、鹽酥雞到小籠包、牛肉麪,可以列出長長的名單。相較於精緻、費工的大菜,小吃雖上不了檯面,但包羅萬象,展現出中華各路菜系和世界各國風味的交流交融,不僅風味獨特,且刻着時代變遷的印記,成爲臺灣飲食文化的重要代表。
譬如眷村菜,作爲臺灣飲食的一個重要味道,它是大時代的產物,是五湖四海外省文化在臺灣的大融合。眷村菜吃的是濃濃鄉愁味,更是兒時的滋味、成長的經歷。談及眷村小吃,人們最常提起的要數川味牛肉麪,它與四川自貢的鹽工燒牛肉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
川味牛肉麪來到臺灣、紮根臺灣,成爲臺灣「特產」。有趣的是,如今,隔海相望,這個味道又走進川渝,獲得大陸美食點評APP「大衆點評」的高分肯定。「在重慶,小面和酸辣粉竟然被來自臺灣的牛肉麪打敗了,這,我是全然不信的。」大陸網友在網路上分享了在重慶探訪「臺灣老眷村牛肉麪館」的經歷。這家店曾獲大陸知名的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推薦。川味牛肉麪的味道升騰在兩岸街頭,是可以飽腹的飯菜香氣,也是最爲拉近民心的溫暖底色。
川味牛肉麪還走出國門,在海外成爲一道經典的中華美食。事實上,無論是小吃還是正餐,在國際上,中餐並不分兩岸。海峽兩岸相隔,但論起飲食,雖受食材、烹調、口味等因素影響,卻有着相同的基因。從這一角度考量,兩岸飲食雖都經歷長時間的演變,講述的還是基於同一文化根源的精神氣質。民進黨企圖割裂兩岸民衆情感,製造鄙夷、憎惡甚至歧視大陸的情緒,卻毀不掉味蕾的記憶。
兩岸血脈相通、文化同根,但歷史記憶不同,且青年人之間缺少交流,常會有「你我不同」之感,然而這並未阻礙Z世代對美食的包容。即便新冠疫情爆發後,兩岸民衆往來、交流活動幾乎陷入停擺,但兩岸青年人在美食方面的交流實則更加頻密。
跨越兩岸的情感連結
首先,隨着網路社交平臺的發展,網路科技爲美食資訊的傳播提供了可能。臺北南門市場重裝回歸以來,大陸網友通過臺灣網紅的鏡頭,瞭解了眷村菜的來歷,看到了市場裡販售着四川的香腸、浙江的火腿,以及許多傳統小吃通過改良和創新衍生出了新口味。
其次,「多元混融」已成爲中華飲食文化的時代特色,爲兩岸美食創新融合開闢了發展新空間。大陸方面,因爲幅員遼闊、物產豐富,各地氣候、物產、風俗習慣存在着許多差異。譬如,口味上有「南甜北鹹東酸西辣」之分,主食方面則有「南米北面」之別。
不過,即便各地方省分在飲食上形成了獨有特色,年輕人也樂於互相借鑑,嘗試不同風味。廣東菜可借鑑四川的魚香味,山東菜可加入泰式咖哩味,北京同仁堂在臺灣珍珠奶茶裡還混入中藥……。
隨着餐飲業的現代化發展,兩岸的許多小吃已實現大規模工業化生產,因易於貯藏、運輸便利、保留風味,成爲兩岸小吃互通的重要支撐。正是基於餐飲業工業化的發展,螺霸王螺螄粉、衛龍辣條等大陸小吃近年來成爲臺灣暢銷美食,而臺灣的旺旺仙貝、統一牛肉麪、珍珠奶茶早就西進、深入大陸民衆生活。
小吃的尋常味是人們對食物的感知,也是對日常生活點滴累積的記憶。千人千味,但口有同好,這是歷史的記憶、DNA的痕跡。味道與生活的緊密交織,使飲食文化透出一種無形的力量,這一力量是跨越族羣與世代的感情連結,溫暖着兩岸的人心。兩岸民衆可以多參與到發現美食的交流中來,共同激發中華飲食文化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