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陸發展半導體 基礎科學更重要

社評

美國又宣佈新一輪科技制裁名單,長江存儲、寒武紀及上海微電子等36家入列,其中21家與人工智慧晶片研發、設計及銷售有關,顯見大陸半導體發展對美國威脅愈來愈大,逼使美國必須加重圍堵力道,阻止大陸彎道超車。隨着美國步步進逼,大陸積極推動晶片產業本土化政策,投入大量資源鼓勵創新研發,半導體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十分火紅。

半導體投資盛況空前

根據《南華早報》報導,2020年大陸共2.3萬家半導體公司註冊,已打破紀錄,2021年更高達4.7萬家,成長速度超過1倍。從國家到企業,無不卯足全力衝刺晶片國產化行動。其間雖有部分只想圈錢、騙取政府補助,最終因無力經營而倒閉,但絕大多數半導體新創企業骨子底,都有一定技術含量。從大量出現的半導體獨角獸企業,不難看出這個事實。

根據大陸新財富網統計,截至2022年11月底止,大陸半導體獨角獸家數再創新高,首度突破50家,整體估值8584億人民幣,涵蓋上中下游,從設備材料到晶片設計再到晶圓製造封測,無所不包。

其中,包括像摩爾線程及瀚博半導體等獨角獸,創辦人來自NVIDIA及AMD這類美國知名半導體企業,技術背景不在話下。更不用說,估值超過500億人民幣、位列前3名的睿力集成、紫光展銳及中芯集成,背後都有大集團技術及資源支持,並非濫竽充數。

大陸半導體投資盛況,不只出現在早期資金與私募市場,IPO市場也不遑多讓。早先《華爾街日報》報導,至2022年12月15日止,與晶片設計、生產及設備製造有關的大陸半導體廠商,2022年總共透過IPO募集120億美元資金,募資金額是2021年的3倍。若再加上已提交IPO申請但尚未通過的,更高達170億美元。

投資人願意拿錢出來,支持大陸半導體產業發展,絕對不是壞事。除可加速大陸科技創新進程外,也能帶動產業轉型升級,儘早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目標。特別是這類獨角獸或IPO新創,能夠在資本市場脫穎而出,多數具備一定的技術與應用創新含量,是未來經濟成長動能的保證。對目前經濟陷入三重壓力泥淖的大陸來說,可適時挹注動能,發揮振衰起敝作用。

留意產業M型化風險

不過,作爲政策制定者與推動者,北京須留意產業M型化風險,以及過程中可能衍生的貪污腐敗問題。也就是說,把資源過度集中於某一特定產業,不只會嚴重排擠其他產業發展、造成失衡亂象,也會加劇景氣循環與產業之間的關聯波動,帶來更多的不確定性與風險。尤有甚者,高度扭曲的政府資源配置,亦可能讓本已不均的所得分配,更形惡化。

另一方面,政府集中引導資源到某一產業,容易引發相關廠商或人士的尋租行爲,從而導致貪腐現象大量產生。日前大陸半導體業掀起一連串肅貪反腐風暴,包括政府部門、「國家晶片大基金」及業界在內的多位重量級人士,如原工信部部長肖亞慶、大基金總經理丁文武及紫光集團前董事長趙偉國等,陸續遭到國監委調查,就是明證。

不容否認,半導體產業發展對大陸確實相當重要,尤其是在面對美國科技制裁壓力與產業升級轉型拐點下,晶片自主化能否及早達成,更具特殊意義。只是,這個過程絕對急不來,產業發展不是短期政策所能奏效,需要長期資源投入與經驗累積。尤其晶片生產需要基礎科學的投入、製程研發能力與一流的工程師,前端基礎科學的能力更重要。

臺灣晶片製造能力全球首屈一指,研發主要集中在製程技術,先進技術則依賴美、日。臺灣的優勢在一羣高品質、守紀律的工程師,晶片製造良率全球最高,但基本上屬於代工性質,談不上自主性。大陸發展半導體不能走臺灣的老路,要從基礎科學着手。對中國大陸而言,半導體基礎科學的研發,比資金投入更重要,資源投入與經驗累積需要同步,過早投入的資源往往是貪腐的溫牀,戒之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