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讓臺灣同胞過上好日子
旺報社評
大陸國務院發佈2022年關稅調整方案顯示,兩岸ECFA協議稅率將繼續有效,大陸對臺關稅優惠不因兩岸政治關係緊張而改變。幾乎在同時,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喊話大陸網民「反臺獨不反臺灣」,降溫大陸仇臺情緒。對岸上述動作當爲臺灣所樂見,少一些陰謀論、少一些民粹,兩岸關係可以變得更好。
官方喊話降溫仇臺
在可預期的將來,兩岸「競爭大於合作」的基本格局將更激烈,畢竟自1949年國民政府遷臺以來,制度之爭就是兩岸關係的核心要素,不因臺灣由威權政體轉型爲民主政體而改變,隨着「習時代」促統決心與自信心的不斷增強,制度競爭更成爲兩岸關係的主軸。尤其在「百年未有大變局」的國際背景下,美中競爭波及兩岸關係。正如美國總統拜登所提議,競爭需要設立「護欄」,兩岸競爭的護欄不能只有「不要什麼」的避戰底線,還需加入「要什麼」的願景。
大陸全國政協主席汪洋在海峽論壇上說「大陸有能力讓臺灣同胞過上更好的日子」,這句話把兩岸關係、兩岸競爭拉回了應有的主軸。兩岸制度之爭,表面上是民主、自由、人權的價值選擇,實質上是哪一種制度能夠讓人民生活更幸福、更富裕、更有尊嚴的「人心之爭」。美國之所以「民主燈塔」之姿屹立一個世紀,就是其政經制度令全世界人民對「美國夢」充滿嚮往,習近平上任伊始就向臺灣喊出「共圓中國夢」,想必也是同樣的邏輯。
自兩岸分治至今,「誰能過上好日子」始終是雙方制度之爭的核心命題。早在毛蔣時期,國共政權互相「吃樹皮、香蕉皮」宣傳的背後,折射出兩岸人民生活於匱乏中的事實。成長於五四時代的中國自由主義火種由國民政府帶來臺灣,並在臺灣本土逐漸生根,蔣經國時代臺灣經濟起飛,臺灣比大陸更早過上了「好日子」。尤其是1990年以來,「臺灣錢淹腳目」的黃金年代,給了民主改革強烈的動能,很快建立起西方標準的高水準現代化社會。
時至今日,民進黨頻頻掀起「恐中牌」和「亡國感」,甚至以新疆、西藏、香港等事例,激起民衆對大陸的負面觀感,最終落腳點還是「守護現狀」,意在說服民衆:若臺灣被大陸統一,臺灣人民的生活註定「更差、更慘」。這其中固然有兩岸長期的隔閡、誤解、偏見乃至刻意操作所致,但上述現象在近年持續強化,還與大陸對臺思維「戰略化」逐漸佔上風的趨勢有關。例如大陸民間氾濫的「留島不留人」、「臺灣人都是臺獨」,統一是爲了「突破島鏈」、「奪取半導體」等。兩岸社會體量巨大,民間仇臺情緒在大陸只是「一株火苗」,在臺灣就可能引燃「一場火災」。
兩岸制度治理之爭
慶幸的是,北京最高領導人在這一年先後重申和平統一、通惠情促融、對臺灣有耐心,這讓民進黨政府以及美方透過兩岸瀕臨開戰以加速塑造兩岸「敵我關係」的計謀踢到鐵板。大陸國務院再次以官方文件確認ECFA延續、國臺辦向仇臺民粹潑冷水、兩岸民間交流活動照常舉辦,並非孤立的動作,而是以實際行動昭示:大陸不會採取反臺、窮臺的手段,最終目標仍是透過和平與融合發展,讓臺灣人民「過上更好的日子」,從而爭取臺灣人心。
「過上好日子」是民本思想的通俗化表達,民本思想是根植於華人社會最深處的文化共識,也能夠跨越兩岸不同的政治制度。兩岸開放交流前30年,爲了共享冷戰後的全球化紅利而擱置政治分歧,「聯合起來賺全世界的錢」的本質是「替美國打工」。這個階段已經過去了,大陸正在取代美國成爲世界最大經濟體,後疫時代的全球化紅利也處於遞減之中,區域化與公平分配纔是下一個30年兩岸執政者的核心議程,此時更需要堅持民本、反對民粹。
中國大陸正在探索「共同富裕」之路,國民黨需要繼承國父思想的均富目標,民進黨更應找回創黨的左翼理想。期待紅藍綠都能夠迴歸民本思想,以中華民族爲前提,展開制度競賽和治理競爭,努力讓臺灣人民、兩岸人民過上好日子,這纔是兩岸和平發展的初衷。大陸延續ECFA釋出善意,陸委會迴應「ECFA對雙方都有利」展現務實,這應該成爲新一年兩岸走出對抗、恢復往來、務實合作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