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選後兩岸關係展望系列二:化解兩岸經濟戰危機
社評
在習近平總書記中華民族復興與中美對抗趨緩兩大因素下,大陸不至於立即對臺啓動戰爭,但以灰色地帶戰爭手段對臺施壓已不可避免。選前大陸藉由貿易壁壘調查,取消臺灣12項石化產品適用ECFA優惠稅率,並預告擴大至農漁、機械、汽車零組件、紡織等產品的關稅減讓,顯示大陸對臺經貿戰略已改變。過去基於兩岸一家親、雙方經濟規模不對等的善意讓利行爲,不再是主要選項,轉向強調公平互惠原則。
陸對臺經貿戰略改變
相關業者憂心不已,特別是機械、紡織及汽車零組件這類中小企業,或是較爲弱勢的農漁業者,深怕影響營運與生計。ECFA早收清單項下機械類關稅稅率爲0%,一旦中止機械業適用ECFA關稅減讓措施,平均稅率將提高到9%,預估第1年就會影響出口額至少1成,金額恐超過新臺幣百億元。而這只是機械業,整體影響之嚴重,可想而知。
面對這頭灰犀牛,民進黨政府拿不出因應對策。箇中原因,除了兩岸官方缺乏互信與溝通管道外,更重要是民進黨政府看待兩岸經貿交流的態度,始終戴着有色眼鏡與意識形態,不把北京善意當作一回事。也因如此,當大陸決定取消部分甚至未來可能全面中止ECFA優惠關稅,民進黨政府還是隻能自我安慰衝擊不大,或鴕鳥式的迴應「已提醒業者要分散市場風險,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大陸這個籃子」,對舒緩產業所面臨的困境毫無助益。
兩岸經貿需要交流,也必須交流。這次總統大選結果,釋出一個重要訊息,儘管賴清德當選,但得票數僅4成,較上屆蔡英文減少17%。然而,在政見中特別突出兩岸交流重要性的侯友宜與柯文哲,雖未能翻轉選情,但兩者得票數加起來高達6成。顯示臺灣多數民意希望兩岸關係可以在選後獲得改善,並不樂見有兵兇戰危的可能發生。
過去,賴清德一直強調,不能將臺灣經濟鎖進大陸,而應走進國際,與世界各國做生意。論調看似有理,但邏輯有誤。臺商深耕大陸市場,並不只與陸企做生意,更多是藉由大陸市場與環境優勢,拓展商機到全世界,沒有將經濟鎖進大陸的問題,而且,大陸早已是全球經濟的重要一分子。
根據WTO統計,2022年大陸貿易金額續創新高,達到6.3兆美元,佔全球比重高達12.5%,穩居世界第一,2000年大陸加入WTO之前,不過3.6%。即便近年中美貿易衝突日漸加深,引發外界對大陸對外經貿的疑慮,但大陸外貿佔全球比重依舊從2018年中美貿易戰開打前的11.8%,成長至2022年的12.5%。顯示大陸經貿持續融入世界,並未因美國的阻撓而改變。
正視兩岸經貿重要性
建立在此一基礎上,兩岸經貿其實可以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同時發揮作用,讓臺灣及大陸經濟同時受益,這不是鎖進大陸,而是兩岸互補共同進入世界。兩岸經貿雖有競爭,但產業之間是依存互補的關係。比如未來趨勢的電動車產業,臺灣優勢在半導體技術與車用晶片研究,大陸則是在整車製造與系統整合,彼此若能互補合作,必能發揮事半功倍作用,擴大全球市佔率與國際影響力。
這也是爲何我們要一再呼籲,不管誰當選總統,都應該正視兩岸經貿關係的重要性,同時要有一定的高度與認知,避免兩岸經濟戰升級,進而傷害爲數衆多的產業、廠商與人民。現階段大陸已明確表態,未來對臺經貿戰略將從過去多面向讓利,轉爲追求公平互惠。可預知的未來,一定會有愈來愈多的臺灣產業,得面臨大陸關稅提高的壓力,甚至不排除引發新一波臺灣產業空洞化現象。
新政府須務實面對、主動作爲,不合理的市場保護措施應主動取消,爲僵固的兩岸關係解套,避免兩岸經濟戰升級。北京也應爭取臺灣民心向背,創造兩岸融合的有利條件,不要讓兩岸經濟關係惡化,影響所及不只是臺灣經濟,衆多家庭的生計與企業生存也將大受打擊,這絕非兩岸百姓所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