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爲兩岸關係重開機創造條件

報社

清明前夕,福建成爲大陸外交的舞臺,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4個東協國家南韓外長,分別在南平、廈門與大陸外長王毅會談。此前,王毅還在廣西桂林與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會談,並以6天時間訪問沙烏地阿拉伯、土耳其、伊朗阿聯巴林阿曼等中東6國,其中逾半國家與美國交惡,尤其與遭美國製裁的伊朗簽署爲期25年的合作協議更受矚目,雙方稱此協定是「外交成功的典範」。

民主專制 新冷戰發酵

在中、美對抗白熱化之際,北京華府正展開一場「拉朋友」的外交競逐,美國意在團結盟友共抗中國,中國則是廣結善緣,避免製造敵人,以破美國的圍堵之勢。3月30日,《紐約時報》以社論點名中國爲美國主導之國際秩序的主要挑戰者,且希望主導新的世界秩序。美、中競爭下的世界似乎朝向重回「兩極體系」,「好人」與「壞人」或是「民主」與「專制」之間的「新冷戰」儼然成形。

世界銀行前總裁佐利克警告,中美關係像自由落體,不知伊于胡底,爲世界一大危機。中美「新冷戰」持續發酵,各國「歸邊」的壓力日增,但不論是歐盟、印太或是中東國家或許皆無意在美、中之間進行「二擇一」的外交表態,美國拜登政府若執意以所謂的「價值觀」將全球一分爲二或建構「反中聯盟」,恐無助於美國重新拉緊與日、韓及北約(NATO)等盟邦的關係。

對此,美國國務卿林肯在北約演講時表示,不強迫盟友在美、中之間選邊站。布林肯與歐盟外交政策高級代表瑞爾在《聯合聲明》中言明雙邊均承認,對中關係是多面向的,並且包括合作、競爭及系統性對抗的元素。拜登政府務實地應對中國帶來的挑戰,避免戰略上遭到挫敗,危及二戰結束後以美國爲首之世界秩序所取得的成果。

誠然,印太、歐盟或中東國家欲藉彼此與美國的合縱連橫降低中國崛起所帶來的「風險」,但這不意味渠等願意以犧牲在中國的經濟「機會」爲代價,何況美商亦佈局深耕大陸市場,中、美仍有堅實的經濟關係,與中國全面對抗的戰略不符合美國自身利益,拜登政府終究須回到經濟現實,不被因新冠疫情而激化的「仇中」亦或是敵視亞裔及排外的民粹綁架,消弭「川普主義」對美國社會的撕裂。

類似美蘇冷戰,以軍事結盟共謀經濟發展難以因應全球化下經貿秩序的重構。相較於着眼於安全合作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對印太國家更具吸引力,美、日若想將Quad擴大爲印太版的「北約」將缺乏現實的基礎,因不僅東協國家,美國在東亞的重要安全盟邦南韓對加入Quad亦興趣缺缺。

中美「壓艙石」重新裝置

大國競爭爲國際政治的常態,但面對地球暖化、大規模傳染病及核武擴散等全球的共同挑戰,中、美在激烈競爭之餘,不是捲起袖子打架,而是有效管控分歧,一起建設性地探索合作空間。即使是冷戰時期,美國與蘇聯亦不乏合作的先例,拜登政府應有自信與能力與北京合作。

美國總統拜登在演說中謹慎地避免以「冷戰」類比美中關係明言美中之間並不存在意識形態競爭的問題,可以判斷美、中的競爭應具侷限性。在中國崛起的勢頭下,美國亦無力再造「冷戰」。拜登尋求與中、俄兩大對手合作,邀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俄羅斯總統普丁參加美國4月舉辦的線上氣候峰會,拜登領導的美國是與中國競爭,而非圍堵。

布林肯稱中國是唯一可與美國抗衡的國家,須隨時保持競爭。但在中美競爭中,美國仍較具優勢,拜登政府不應以單一的視角來看待中美關係,華府可保留與北京合作的空間,此將無損美國在全球的領導地位。

其實,中美競爭若將全球推回「冷戰」時期,臺海無異成爲是非之地,不會使臺灣更安全,亦不必想像藉此造成大陸於國際社會被「孤立」,助臺灣突破國際政治的「一中藩籬重溫退出聯合國之前在國際組織代表中國的參與。據悉拜登政府的臺、美官員交流新準則仍維持「任何涉及主權象徵」的限制,美國將在既有的「一中政策」下「與臺灣繼續往來」。

拜登明言一中政策不變,不再亂打具衝突性的「臺獨牌」,而強調支持民主的臺灣,中美關係的「壓艙石」重新裝置,將有利於拜登政府推動「接觸性的競爭」,使雙邊互動具有可預測性,有助於臺海緊張情勢的緩解,併爲兩岸關係開機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