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以經濟共存跳脫地表最危險困局
旺報社評
繼《經濟學人》刊登臺灣是「地表上最危險的地方」之後,《紐約時報》又發表〈拜登的臺灣政策非常莽撞〉的評論文章,質疑美國總統拜登的對臺政策升高了戰爭的風險。權威主流媒體不會無的放矢,他們會「看風向」也會「帶風向」,此顯示拜登政府的中國政策將面臨調整的壓力。而臺灣戰略設計的基本構想是對美國毫無保留的支持,也將面對挑戰。
G7聯合聲明僅止口頭宣示
拜登政府承襲了川普的強硬中國政策,甚至國內的新冠肺炎紓困方案、基礎建設計劃、家庭扶助計劃等,都出於與中國競爭的考量。民進黨政府的戰略思維以美中進入「修昔底德陷阱」爲方針,每當雙方發生外交攻防、軍事對峙事件時,總是額手稱慶,以爲臺灣安全又多一層保障。
但民進黨不能理解的是,「臺灣牌」是美國抗中政策工具箱中的一個選項,拜登國安團隊處理兩岸關係採取「兩手策略」已昭然若揭,在挑戰中國底線的同時,一再重申「一中政策」、臺美「非官方」關係等數十年來未曾改變的原則。
反觀臺灣,深化美臺雙邊關係、強化美國對臺灣安全的保證雖然是國內最大共識,也是務實的政策,但美國的支持並非空白支票,聯美與反中不必然是等號關係;維護臺灣的自由民主價值與制度,乃至國家安全,並不代表要處處與中共爲敵。中共對美國並未構成「存在的威脅」,拜登政府將美中戰略競爭界定爲「民主與專制」之爭,引發了國內外質疑美國的具體目標爲何?臺灣同樣需要面對新現實、新趨勢,重新思考評估對外政策。
首先,美國是否能提供臺灣安全的絕對保證?美國前國防部次長佛諾勞伊在《外交事務》季刊的〈美國軍力喪失優勢風險〉專文指出,面對中共軍事擴張及大力投資建構拒止作戰能力,美國軍力的「質與量」都逐漸處於劣勢。她進一步指出,假如中共自信能抵抗美國的應變,對臺灣使用武力的可能企圖將隨之上升。美國都認爲在軍事上不能保證有效嚇阻中共侵略,臺灣的政策設計顯然存在根本的缺失。
美國也認知無法單獨保臺,必須藉助盟邦及夥伴的參與,在拜登政府積極運作之下,美日峰會與G7外長會議的聯合聲明都提及「強調臺灣海峽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鼓勵和平解決海峽兩岸問題」,民進黨上下雀躍不已,但這些都是口頭的宣示,沒有具體目標與行動計劃。
美國「棄臺論」引起討論
威懾中共已成爲美國外交國防政策的基石,但缺乏明確反制、報復行動的威懾難以達到目標。拜登政府高層官員最近多次公開宣示,拒絕以「戰略清晰」取代「戰略模糊」。白宮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日前更是表明,美國將不會發表「若中國對臺灣進攻,美國會保衛臺灣」的明確聲明,因爲這種做法有「重大缺失」。
美方認爲戰略模糊最符合美國利益,也有利於維持臺海穩定及現狀,因而放棄戰略清晰的構想。民進黨政府卻堅信美國必將介入臺海衝突,中共不敢越雷池一步,這不僅是自我麻醉,也是誤判國際現實。
臺灣問題的敏感性與嚴重性已引起美國內部的嚴肅辯論,臺灣決策者卻選擇刻意忽略。美國不斷出現「棄臺論」,包括用臺灣換中國持有的美債;主張臺灣不是美國的重大利益,日本與南韓纔是,這些雖非主流意見,卻也引起討論。最新民調顯示,美國政治人物在反中政治氛圍下熱衷表態保衛臺灣,但普遍民意並不認同。很難想像美國民意會支持美軍爲保護臺灣而流血。
面對不確定的未來,臺灣是要尋求突破,把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上,或交付美中強權競爭的結果決定?兩岸關係並非全盤悲觀,在政治軍事緊張的情勢下,雙方經濟的「共存依賴」關係卻更鞏固,這將成爲兩岸未來對話、談判、合作的基礎。
大陸擺脫不掉對臺灣高科技產品的需要,臺商是大陸出口貿易的主力,臺灣經濟實力對大陸極爲重要,這是臺灣的籌碼。蔡政府若能跳脫意識形態的窠臼,利用互利、互補的經貿投資改善兩岸關係,臺灣就有機會脫離地表最危險的困局。當然,這一切都要看政治領袖的智慧與遠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