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河村的“紅軍粉”紅火了村民日子
深秋時節,天氣雖涼,但西吉縣興隆鎮王河村的粉面、粉皮、粉條加工的“三粉”產業加工車間卻依舊保持着它的熱度和活力。“這個月生產了150噸粉條還不夠賣。”10月28日,王河村偉華三粉產業有限公司的幫扶生產車間內,工人們正在漏粉、晾曬和包裝,負責人古海銀說。
王河村“三粉”加工產業歷史悠久。1935年,紅軍長征途經興隆鎮,手把手教會了當地羣衆製作粉條,因此王河村“三粉”又叫作“紅軍粉”。近年來,王河村堅持以新型經營主體引領產業發展爲方向,鞏固深化“村集體+企業+合作社+農戶”等聯農帶農模式。
“我村共培育1個幫扶車間、12家‘三粉’加工廠,年生產優質‘三粉’1萬餘噸。”王河村黨支部書記閔世付表示,“三粉”產品主要銷往甘肅、青海、新疆、山東及周邊各市縣,銷量可觀。
2019年,該村致富帶頭人古海銀創辦偉華三粉產業有限公司,主要生產土豆粉條。古海銀介紹,公司實現年產值1000萬元左右,解決當地40多戶村民就業,其中,脫貧人口20人左右,人均年工資性收入3萬餘元,增加創收240餘萬元,每年爲村集體經濟創收超過10萬元。
公司效益提升了,村民腰包也鼓了起來。“2020年我來到公司上班,負責機器維修和送貨,年收入約5萬元,基本能夠解決家庭日常支出。”王河村四組村民馬有林說。王河村共有630戶2790人,常住人口444戶2076人,其中,脫貧戶226戶1085人,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萬元。
在興隆鎮王河村五組的振國三粉加工銷售點,一排排粉條被整齊地掛在架上自然晾曬。擺世忠是振國三粉加工銷售點負責人,從事粉條加工已有17年,作爲掌握“三粉”加工核心技術的第四代手藝人,憑藉製作粉條,他的家庭年收入已超過20萬元。“我們公司年均生產粉條700噸,幫助10戶家庭成功脫貧。”擺世忠說。
近年來,王河村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不斷提升馬鈴薯產業發展水平,全面發展“三粉”產業加工、銷售。今年,該村集體經濟預計收益38萬餘元,安排公益性崗位13人,帶動就業398人。(記者 郭小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