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泓談中國在國際競爭格局中的優勢:內需強勁、產業鏈完整和人力資本紅利

經濟觀察網 記者 汪青 近期發佈的一系列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在紛繁複雜的全球局勢之中仍能保持向好發展的態勢。

9月8日,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管理學教授汪泓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儘管全球經濟衰退、新冠疫情與地緣政治局勢仍對中國經濟造成一定影響,但在諸多挑戰下中國經濟表現仍好於外界預期,展現出特有的韌性與潛力。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8.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9%,貨物進出口總額增長21.4%。

2022年,在內外部衝擊下,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固定資產投資平穩增長,消費市場加快恢復,外貿進出口延續穩定增長。

2022年1-7月份,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增長5.7%,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7.4%,製造業投資同比增長9.9%,高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20.2%。7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2.7%,比上月回落0.4個百分點。2022年前8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27.3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0.1%。但外需下行拖累進出口,相較於6月份,7、8月份進出口數據都有一定程度的下滑。

“面對全球產業鏈重構和美國保護主義、單邊主義帶來的不確定性,中國具有迎接挑戰的獨特優勢。只要看清形勢、發揮優勢、適應趨勢,就能夠把外部的風險挑戰轉化爲轉型發展的機遇。”汪泓說。

具體而言:首先,中國強勁的內需是對全球企業和投資者具有極大的吸引力。這是中國經濟增長的強大支撐力量,也是迎接全球產業鏈重構和抵禦他國遏制的自信、勇氣與底氣。

其次,中國是全球工業體系和行業門類最完整、產業鏈條最長的國家,具有產業集羣和供應鏈韌性優勢。中國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具有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體系和產業鏈。製造業增加值佔全世界的份額超過30%,已經連續11年位居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

同時,全球最龐大“人口紅利”向“人力資本紅利”轉變。根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2020年,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爲8.8億人,依然高居全球第一,而且勞動成本依然低於國際水平,“人口紅利”在短期內並不會完全消失。與此同時,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達10.75年,大專及以上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比達到23.61%。我國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8.2歲。健康水平的提高、文化素質的提高,對於改善勞動力的供應有重要的作用,實現從“人口紅利”到“人力資本紅利”戰略性轉變。

此外,在全球產業鏈的地位大幅度提升,在未來產業的關鍵細分領域具有較強競爭力。加入WTO以來,中國在全球產業鏈的地位已經大幅度攀升,與美國、德國一起成爲全球中間品貿易三大中心,也是亞太中間品貿易中心。在某些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關鍵技術處於領先地位,如5G高速無線互聯網設備和服務,在人工智能、量子計算和其他新技術方面具有很強的競爭力。

中國經濟發展正在步入新的發展階段,談及未來中國經濟的新特徵,汪泓認爲,將主要呈現兩個主要特徵,由製造業大國轉向製造業強國;從過去數量爲王轉爲質量爲王。

基於此,汪泓表示需要從兩個重要方面發力。第一,中國要發展經濟,必須推動數字技術與各項產業鏈深度融合。數字技術不斷催生新生產方式、新產業形態、新消費模式,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提到七大數字經濟產業,分別是大數據、雲計算、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工業互聯網、區塊鏈、物聯網、人工智能。

“比如現在很熱門的元宇宙延伸至商業各個方面,爲製造業和服務業在更寬領域、更大規模跨界融合提供了無限可能。在中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無論是產業升級,還是科技創新,這注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即使漫長,也是中國必須走的一條通往真正的科技強國、經濟大國的道路。 ”汪泓說。

第二,則是全面推進現代服務業轉型發展,促進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

汪泓認爲,服務業發展水平是衡量現代經濟發達程度的重要標誌,在現代國民經濟體系和國際合作競爭中的地位日益凸顯。當前,我國產業結構正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轉型升級。1978年至2021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從24.6%上升到53.3%;2021年第三產業就業人員佔比達到48%,服務性消費佔居民消費支出比重爲44.2%。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提升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是我國長期以來的經濟發展重點,推進服務業融入各項產業鏈,也是經濟增長的必然趨勢。

版權聲明:以上內容爲《經濟觀察報》社原創作品,版權歸《經濟觀察報》社所有。未經《經濟觀察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否則將依法追究相關行爲主體的法律責任。版權合作請致電:【010-60910566-1260】。

汪青經濟觀察報記者

經濟觀察報記者華東新聞中心主要關注金融領域,重點報道銀行、保險和金融科技等市場動態。新聞線索可聯繫郵箱:wangqing@ee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