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本富:發展新質生產力,提高國際競爭優勢
來源:環球時報
不久前,中國駐美國大使謝鋒就“新質生產力”和中國經濟形勢接受美國《新聞週刊》專訪。可以說,自今年年初“新質生產力”成爲中國熱詞之後,美國等西方國家媒體也對這個概念及其背後蘊含的中國經濟發展新潛力高度關注。
新質生產力包括哪些
就新質生產力這個概念解讀而言,筆者認爲可以分爲狹義的和廣義的兩種。從狹義上說,就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對此,國家發改委也有定義。戰略性新興產業大概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產業。此外,今年年初,工業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科技部、交通運輸部等7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全面佈局未來產業,加強前瞻謀劃部署,重點推進未來製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和未來健康六大方向產業發展。
從廣義上說,新質生產力不僅要看到新興的,還要看一些舊有生產力是不是可以轉型。凡是能夠令舊有生產力降本增效的技術,也可以稱爲新質生產力。通俗一點說,在新技術的加持下,舊有生產力實現了脫胎換骨,那麼它也是一種新質生產力。所以,凡是能給傳統產業進行科技賦能、降本增效,包括運用一些管理性技術實現業態創新,也可以歸類爲新質生產力。
如果是用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來解釋,筆者把勞動者、勞動工具和勞動關係這三者合併成“新的勞動空間”,即獲得新的勞動域。在新質生產力下,不管是勞動者、勞動工具,還是勞動對象,它總是發生在一個空間,而凡是在新空間發生的部分,一般都是新知識產業。新空間現在涌現出很多,比如網絡空間、數據空間都是新的新空間。此外,還有一些現有的物理空間人類過去接觸比較少,比如深空、低空、深海等等。當然,還包括量子微小空間。這些過去人類活動比較少的物理空間,現在由於我們具備了前所未有的技術手段讓這些既有部分變成了“新空間”,而這些發育出來的部分當然也是新質生產力的一部分。
就經濟學理論來說,新質生產力又和另一個概念連在一起,即全要素生產力。什麼叫全要素?就是生產的要素,比如土地、資金和勞動者。很長一段時間,經濟增長都是這3個生產要素的擴張。簡單說,一個項目10個人不夠幹,就安排20個人,生產量是不是提升了1倍?原來投資1000元,現在投資2000元。這種數量上的簡單擴張也可以帶來生產力的增長。但是,這些數量的擴張總是存在“天花板”,所以必須增加新的生產要素。那麼,什麼是新的要素呢?一個是技術和管理的賦能,另一個是數據。技術和管理這兩者相結合,我們稱爲創新,這是第四要素。數據如今已成爲第五要素,爲什麼數據很重要?因爲當前規模經濟下的大批量生產與個性化消費之間已形成矛盾。比如現在許多消費者買衣服,總希望買自己喜歡的而且有個性化的。過去工業生產主要追求批量化,生產規模越大成本越便宜,但同樣的產品就更多,這就產生了矛盾。而掌握了大數據,纔可以實現既個性化又具備規模經濟。也必須注意到,數據要素我們既不要誇大,也不可輕視,它必須在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時,纔會發揮巨大的作用。而這五大要素聚合在一起,就是全要素生產力。
中國的強項與優勢在哪
當前,我們與美國在新技術領域競爭比較激烈。在這方面,我們的優勢到底在哪些方面?
筆者認爲,一方面要承認在某些領域我們現在與美國是有差距的,另一方面我們不要妄自菲薄。在製造業方面我們是世界領先的,在新科技領域的綜合實力方面我們基本排全球第二。一些西方媒體把中國貶得好像一無是處,顯然是有問題的。如果真是那樣,美國財政部長耶倫也沒有必要主動尋求訪華談合作。以筆者個人的經歷,在人工智能(AI)和數字經濟領域,美方不斷通過二軌對話的方式來找我們談,參會的美方智庫代表告訴筆者,在這些領域,其他一些國家與美國和中國的水平還有差距。他們希望與中國能夠達成更多的合作和就行業標準進行商討。從某種意義上說,有很多利益是可以通過溝通合作來實現的。
《華爾街日報》等美國媒體及機構在輿論和認知戰方面帶節奏,是另一回事。美方的研究人員實際心裡很清楚。
我們的強項在哪裡?目前大部分還是在應用端,比如移動支付、手機遊戲和短視頻,這些可能在世界上屬於領先。在應用領域,包括中國的公司也有能力上的強項,快速迭代進行創新。相比之下,美國可能在基礎技術研究方面有優勢。而我們現在要做的是怎麼保持在基礎領域方面不讓美方拉大差距。與此同時,我們快速在應用領域發力。這樣我們手裡可以握有更多籌碼,避免美國總想在科技領域卡我們。
如何保持更強的國際競爭力
爲了發展新質生產力,在國際上保持更強的競爭力,首先,我們需要擁有更多的頂尖技術人才。例如,如今在AI領域,過去的人海戰術難以奏效了。AI技術水平怎麼樣,完全取決於一個團隊人才的能力高度,而金字塔尖上的人才又決定了一個團隊的水平。而且,有豐富工程經驗的創新者,纔是我們最需要的。這需要我們有更好的機制,至少我們培養的AI人才能留在國內,同時還要吸引海外優秀的人才到中國工作或創業。包括數字經濟頂尖人才和頂尖管理人才都非常重要,而後者更清楚哪個戰略方向可以攻關。
其次,必須解決算力問題。面對戰略性的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我們要提高新質生產力,就需要構建一個全國統籌的算力機制。在數字及AI領域,新的創意和新的技術,需要靠算力來實現。因此,在美國對中國半導體行業發展不斷遏制、“卡脖子”的背景下,發展國產高水平芯片至關重要,提高我們的整體算力水平需要大量高性能、高算力的芯片作爲發展基礎。而如何調配國家的算力,就需要一個全國性的統籌算力機制來發揮作用。比如,我們過去的超算中心能不能轉變成算力中心。
再次,在新的勞動空間,如網絡空間、數據空間、深空、低空、深海和量子空間,抓住機會可以發展出大產業。低空經濟是目前一個非常有潛力的領域,但是各省份各部門對低空區域有着各種各樣的管制,怎麼在發展和安全之間找到平衡點,這可能是最關鍵的。
在低空領域,我們的生產力是不缺的,只要出臺詳細的業務指導規則,各種型號無人機就能快速生產起來。所以,現在缺的是政策和商業模式。目前一些地方運輸貨物的“無人機快遞”已經興起,而“空中的士”還在試探和摸索發展中。5年前,筆者曾提出在景區用無人機送水送食品,現在黃山已經實現了。去年9月下旬,黃山風景區管委會與民用無人機系統及解決方案提供商發佈了運用無人機運輸貨物上下黃山的創新應用情況。據瞭解,黃山景區已率先開闢無人機運輸航線,試運營期間,累計運輸物資超過96噸,單機單日最大運輸量超2000斤,此舉爲助力黃山高山物資運輸,緩解山地運輸壓力起到較好作用。但這還畢竟只是一個小批量市場,中國縣鄉農村的區域是很廣大的,理論上說這些偏遠的、人口密度稀少的區域,採用無人機快遞是最便宜的物流方式。
在量子技術應用領域,現在除了量子計算以外,量子通信等技術是否能夠產業化,現在還處在基礎技術到應用的轉化階段。在深空方面,美國SpaceX公司的“星鏈”項目就是代表,筆者將其稱爲“太空房地產”,因爲它已經將一些軌道位置佔了,後續商業價值開發和利用會進一步凸顯。
最後,我們不少新技術和新模式正處於商業轉化的關鍵階段,需要外部“助推”,這對於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也很重要。不可否認,美國在新技術的商業轉化功能方面做得比較成熟。從目前看,中國不少在新技術領域的初創公司,在商業轉化方面急需解決的問題是能否吸引足夠資金來支撐。新技術的商業轉化一定要與投融資市場配合起來,一些技術可能政府項目更願意投資,而民間投資有時候更具有敏感性。對於新技術公司而言,現在最迫切的是如何解決從0到1階段的商業融資問題。
在資本市場,估值超過10億美元,且還未上市的公司被稱爲“獨角獸”,獨角獸公司數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市場的創新活力和資金實力。過去幾年,全球獨角獸公司幾乎被中國和美國分佔。但2022年,情況發生了變化。根據第三方市場調研機構的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美國新增獨角獸公司138家,印度新增14家,中國只新增11家。根據另一項統計,2023年中國獨角獸數量雖以316家在全球位居第二,但過去一年新增僅15家,同期美國增加179家。而2018年至2020年,中國新增獨角獸公司分別是156家、137家、111家。當然,這跟世界經濟的整體環境不景氣有關。西班牙《先鋒報》今年年初刊文稱,數字行業在新的一年裡有望擺脫2023年的困境,2023年是過去10年中最糟糕的年份之一。要看到,美國獨角獸企業新增速度也在放緩,但我們要防止未來中美之間數字經濟實力差距存在繼續擴大的趨勢。(作者是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