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F報告②|有準備的老齡化:提升財務韌性與普及理財教育

當前,全球正經歷前所未有的人口老齡化浪潮,這一趨勢正逐步改變各國的經濟與社會結構,可能帶來經濟增長潛力減弱、社會保障壓力增加、不平等加劇等一系列深遠影響。針對這些挑戰,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s Forum,簡稱WEF )發佈了《長壽經濟原則:未來財務韌性的基礎》研究報告(Longevity Economy Principles: The Foundation for a Financially Resilient Future),提出六項關鍵原則,旨在應對老齡化帶來的社會經濟衝擊,增強個人和社會的財務與經濟韌性,爲全球老齡化問題提供全面解決方案。

澎湃研究所經授權編譯此報告,此爲第二篇,重點探討了兩項核心原則。首先是如何確保老年人在職業中斷、疾病、退休等關鍵生活事件中保持財務韌性。其次是普及理財教育,爲人們在人生各階段做出明智財務決策奠定基礎。同時,我們還討論瞭如何通過政策創新和協同治理,有效落實這些原則。

隨着全球人口老齡化加劇,傳統的退休和養老金制度已難以適應人們壽命普遍延長的現實和日益複雜的生活需求。許多退休者面臨儲蓄不足和生活成本上升的雙重壓力。爲應對這一挑戰,各國亟需在制定適老政策和幫助公民進行個人財務規劃方面展現創新力,爲更長壽、更復雜的未來做好準備。世界經濟論壇發佈《長壽經濟原則:未來財務韌性的基礎》報告提出了在治理實踐中應遵循的兩項重要原則,以應對這一全球性挑戰。

變革中的韌性:如何在關鍵生活事件中維護財務穩定

在全球老齡化日益加劇的背景下,如何在職業中斷、疾病或退休等重大生活事件中保持個人及家庭的財務穩定,已成爲關乎社會發展的重要議題。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調查,在收入減少的情況下,全球近一半的人會在一個月內耗盡積蓄,而28%的人甚至只能支撐一週。這種財務脆弱性不僅加劇了個體的經濟壓力,還對社會福利制度和經濟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嚴峻考驗。

財務不穩定也顯著影響職場表現。數據顯示,超過40%的在職人員因財務壓力導致工作效率下降,企業因生產力損失所支付的代價可能佔工資總額的11%-14% 。因此,企業在爲員工提供健康保險和退休福利時,不僅要考慮短期經濟利益,還應着眼於員工的長期財務穩定,以應對這一潛在風險。

面對這些挑戰,一些國家通過政策設計和治理創新取得了積極成效。例如,荷蘭於2023年通過了新的退休計劃法案,要求所有職業的退休計劃在2028年之前統一爲固定比例繳費模式。這項改革不僅緩解了企業和年長員工的財務壓力,還緩解了老年人在職場中的歧視,爲其創造了更多工作機會,有助於提升他們的財務韌性。

這一改革採用公私合作治理模式,政府和企業的深度參與爲勞動人口提供了更爲穩定的養老保障。在繳費比例統一後,不同年齡段的員工可以更加公平地積累養老金儲蓄,避免了年長員工因財務負擔過重而承受職場壓力。尤其是在老年人再就業率上升的背景下,這一政策設計也減少了企業僱傭年長員工的顧慮,從而改善了老年人在職場中的處境。同時,均衡繳費模式還鼓勵年輕員工從職業生涯初期就開始爲退休儲蓄,稀釋了他們未來的經濟壓力。

與荷蘭不同,英國政府與金融機構合作推出的溢價債券(Premium Bond)通過將養老儲蓄與抽獎相結合,提供了一種創新的金融產品。雖然儲戶不會獲得利息或股息,但有機會每月參與抽獎,贏取最高可達100萬英鎊的免稅獎金。這種基於行爲經濟學的產品設計既保護了儲蓄本金,又能激勵公衆積極存款,提升了整體儲蓄率,降低老年人因儲蓄不足面臨的財務脆弱性。類似的金融創新在海地等國也展示了增強金融包容性和提升儲蓄水平的潛力。

全民理財教育:構築財務韌性的核心支柱

普及理財教育不僅有助於個人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管理財務,也促進社會公平、縮小財富差距和打破代際貧困的重要工具。根據標準普爾的調查,全球僅約33%的人掌握基本理財知識。

丹麥的理財教育項目爲全球應對這一挑戰提供了成功的範例,展現了其對老齡化問題的前瞻性治理和公私合作的有效性。

自2015年起,丹麥將理財教育納入七至九年級的必修課程,內容涵蓋預算、儲蓄、貸款和消費者權益等關鍵財務主題,幫助學生從小掌握實際財務管理技能。此外,丹麥每年舉辦“理財周”活動,超過2萬名學生和700所學校參與,金融機構也通過課堂互動提供實用的理財知識支持。這種全方位的理財教育不僅限於課堂,還通過在線平臺確保持續學習並擴大覆蓋面。憑藉政府、社區、金融機構和行業協會的緊密協作,丹麥的理財知識普及率現已達到71%,位居全球前列。

這種做法不僅提升了各年齡段人羣的財務決策能力,也爲社會的長期財務健康奠定了堅實基礎。特別是在應對老齡化挑戰時,廣泛的理財教育使公民能夠在退休、健康等關鍵生活事件中做出明智決策,減少對公共福利的依賴。通過爲貧困羣體創造平等的金融機會,丹麥還有效降低了因理財能力不足導致的社會不平等現象,增強了社會整體的財務韌性和老年人生活質量。

全面、可持續的財務韌性需依靠公私部門協同合作

隨着社會平均壽命延長和職業軌跡日益多樣化,傳統的“三段式人生規劃”(上學、工作、退休)已難以滿足當代人們的需求。標準化的退休儲蓄計劃亦無法應對勞動者所面臨的複雜挑戰,如職業中斷、頻繁跳槽以及靈活就業等。實現真正的財務韌性,必須依靠政府與企業的協同合作,共同推動創新政策和金融產品的設計,尤其是針對零工勞動者和低收入羣體,幫助他們獲得更穩定的財務保障。

在這個過程中,行爲經濟學原理的應用尤爲關鍵。例如,通過設計默認儲蓄選項能夠幫助個人培養良好的理財習慣。同時,企業可提供相對靈活的工作安排和優質的健康福利,以減輕員工的經濟壓力,幫助他們在職場中持續保持生產力。此外,金融機構需要開發更具包容性的儲蓄和保險產品,特別是爲那些從事非傳統職業模式的人羣提供支持,從而增強他們的財務韌性。

與此同時,普及理財教育也是確保財務韌性不可或缺的部分。隨着全球老齡化趨勢的加劇,理財教育不僅僅關乎退休儲蓄,還需要幫助人們應對漫長職業生涯中的各種財務挑戰。數據顯示,未來30年內,全球60歲以上人口比例將從12%升至22%,這意味着財務規劃必須更加靈活且具包容性,以有效應對壽命延長帶來的經濟壓力。

因此,公私部門的協同治理至關重要。政府需要制定長期政策,擴大理財教育覆蓋範圍,尤其是在低收入社區和中小企業中加強金融知識普及。僱主則可通過工作場所的教育項目,幫助員工更好地理解財務規劃的重要性。金融機構與公共部門也應緊密合作,開發適合不同社會階層的理財產品和教育資源。通過這種多方參與的治理模式,不僅能夠提升社會整體的財務韌性,還能確保人們在面對重大生活變故時擁有足夠的資金保障,從而促進社會公平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下一步:構建老齡社會的多支柱金融體系

隨着中國快速進入老齡化社會,現有的養老金融體系正面臨巨大挑戰。當前,中國的養老保障體系主要依賴於第一支柱——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然而,隨着老年人口比例持續上升,養老金收支失衡的問題愈加嚴重。根據中國社科院發佈的《中國養老金精算報告 2019-2050》預測,2028年養老金或將出現收不抵支,2035年可能耗盡累計結餘。這一現狀揭示了僅靠第一支柱難以維繫整個養老體系的長期運作,迫切需要通過體制創新和政策改革來提升養老體系的整體財務韌性。

在此背景下,激活第二支柱(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和第三支柱(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與商業養老保險)成爲中國養老體系改革的關鍵方向。這一改革理念與《長壽經濟原則》中提出的增強財務韌性不謀而合。通過推行稅收優惠政策、全國統一的制度設計,政府可以鼓勵更多企業和個人積極參與第二、第三支柱建設,從而緩解第一支柱的負擔,提供多樣化的養老選擇,特別是針對那些因職業中斷或靈活就業而財務不穩定的勞動者。

此外,政策激勵和創新的商業養老產品設計也是推動改革的關鍵手段。通過引導更多私人資本和市場力量參與養老服務領域,中國有望實現從“單一依賴”到“多支柱支持”的轉型,逐步構建一個更具韌性的養老體系。

綜合來看,構建更加靈活和包容的多支柱養老金融體系不僅能有效緩解老齡化對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衝擊,還將推動社會的公平與韌性發展。唯有如此,才能確保在老齡社會中實現平穩過渡與長遠保障,讓每個人都能充分享受晚年的幸福生活。

------

城市因集聚而誕生。

一座城市的公共政策、人居環境、習俗風氣塑造了市民生活的底色。

澎湃城市觀察,聚焦公共政策,迴應公衆關切,探討城市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