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安婦正義就是國家尊嚴
2015年12月1日,大陸首座「慰安婦」主題紀念館開館。(新華社)
正義的訴求與爭取幾乎主導過去3年多的國內政治發展。假正義之名,已成就諸多政治新貴。然而,儘管正義浪潮席捲臺灣內部政治;對外,臺灣的正義之聲卻毫無立場、甚且退縮。這種片面而局部的正義觀,在最近的慰安婦議題,最爲明顯。
去年底,日本首相安倍向南韓與韓籍慰安婦致歉賠償,卻拒絕同等對待臺籍慰安婦。消息傳回,衆人除了交互指責,竟只能尷尬迴避,低調無語。現任政府尚有心、可惜無力;未來領導者則膽怯猶豫,樣板說詞之下,絲毫不敢有任何稍具力道的表態。
對於中小型國家而言,國際正義的爭取,的確是件極爲奢侈且高難度的事情。但是該爭而未爭,失去的不僅是應有的正義,更是國家尊嚴的徹底淪喪。
大抵上,國際正義的爭取,有以下幾個關鍵環節:
一、價值的確立:對錯價值的釐清與堅守,是所有國際正義維權運動首要之務。以慰安婦議題而言,陷入藍綠史觀之爭的臺灣,對於如何看待慰安婦議題,有着根本的歧見。爲鞏固選票,即將上臺的泛綠領袖,不敢甘冒獨派史觀大不諱、強勢要求日本正式道歉賠償。
國內政治的自我設限
事實上,這是一個以國內政治立場自我設限的無謂。徵調慰安婦的對與錯,早在過去20年間,即有國際民間法庭、海牙國際法庭、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等國際第三方單位明確表示錯在日本。
當國際官方與非官方人權組織,均早已支持慰安婦向日本政府爭取正式道歉與賠償;且清楚定義此涉及不當侵犯人權、女權、強制勞役等人權基本價值時,臺灣內部毫無理由以政治化的史觀,迴避對此議題該有的立場。
二、力量的彙集:國際正義維權第二要素,乃需集衆人之力,透過持續且不同方式的施壓,方可能迫使目標國對話、低頭。東亞慰安婦維權運動20年,臺灣公民力量本是與南韓並駕齊驅的兩股主要支柱。
這股頑強的維權抗日力量,甚至走向國際,串連歐洲乃至於國際人權團體,對日本政府帶來極大的壓力。臺灣本已有此民間力量基礎,朝野政治人物毫無理由妄自菲薄。
三、政治的周旋:國際政治的爾虞我詐、權力盤算常使國家出賣自己的尊嚴,犧牲正義,此亦爲藍綠兩黨面對日本政府的束縛。採親日本右翼政黨路線的民進黨人,對此,更是進退失據,爲求不得罪日本右翼政府與大老,唯諾之至。
政治現實與正義理想是否不可得兼?表面看來,或許如此;實則,未必。國際正義猶然。在美國於冷戰後建構的世界新秩序中,人權爲本的普世價值是基石;也是任何強權國在國際間取得正當性的根本。強權國即便未能言行如一;然而言行不如一時,即易陷入道德困境,他國側目、進而失去可恣意妄爲的空間。
道德與正義確實不如權力與金錢,可在國際政治呼風喚雨;但卻可在國際政治上爲強權國掛上緊箍咒。於此,對於在外交安全戰略上高度倚賴美日聯盟的我國而言,爭取慰安婦維權,此非但不該是低調的禁忌,反而是避免過度任人宰割的籌碼。
國際正義,需要朝野齊力爭取;而國家的尊嚴,就展現在我們能否有此格局與氣魄。大選將屆,在震天的搶票聲中,唯慰安婦議題,誰真能捍衛正義,爲僅存有限的國家尊嚴與人權發聲? (作者爲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兼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