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科技而生 因創新而變(解碼・城市味道)

上圖:綿陽城市風光。  蒲 滔攝   下圖:兩彈城鄧稼先舊居。  陳光明

長虹智能製造產業園。  蒲 滔攝

核心閱讀

涪江江水山流淡煙喬木綿州歷史悠久的四川省綿陽市,還有着一張響亮的城市名片國家科技城。這裡曾經是共和國鍛鑄“兩彈一星等國之利器的地方,科技報國、科技創新融入城市發展基因,濃厚的創新氛圍、包容開放的城市精神,釋放着持久的城市魅力

翻開地圖,青藏高原東北邊緣山地與四川盆地的過渡地帶,海拔從5000米驟降至300米,高山峽谷漸隱,丘陵平壩舒展,地跨涪江兩岸,位於綿山之南,便是四川省第二大城市綿陽。

綿陽古稱“涪縣”“綿州”,是古代蜀國連接巴國的水陸交通要衝、史書記載的“富樂之地”。而作爲一座新中國成立後發展起來的現代化城市,綿陽最爲響亮的名片則是由黨中央國務院批准建設的唯一的國家科技城。

放眼國內外建設的科技城,地處西部內陸腹地的綿陽,從地理位置到發展歷程,都可稱得上獨特。在這裡,科技融入了熾熱的報國情懷,科技凝結着勇攀高峰的底氣決心。

科技報國

鋪就城市底色

綿陽市西北部,羣山連綿、重巒疊嶂。羣山之中,曾經深藏功與名。

“一五”時期,國家在綿陽佈局了一批重要電子工業項目;三線建設時期,一大批國防科研院所和骨幹企業在此落地生根,包括“兩彈元勳”鄧稼先、“氫彈之父”于敏在內的一批科研工作者陸續到來。

梓潼縣長卿山下,平整的盤山路參觀車輛帶到一處靜謐的院落,陽光和煦,風兒低吟,只有門口的5個大字靜靜地訴說着這裡驚天動地的過往:中國兩彈城。

這裡是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部舊址,大禮堂、圖書館、鄧稼先舊居、王淦昌舊居等,都是清一色簡樸的紅磚建築陳列大廳入口,白色牆壁上刷着醒目的紅色標語:幹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

“紅雲沖天照九霄,千鈞核力動地搖,二十年來勇攀後,二代輕舟已過橋”,紅色字跡剛勁有力,深深嵌入石碑,落款是鄧稼先。

一隊前來參觀的中學生,在陳列着當年用的手搖計算機、拉力計算尺、算盤的展櫃前,聽着講解,駐足沉思。

來到兩彈城,才能更好地瞭解綿陽。如今,這裡是四川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每天都有大批參觀者到來。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攀登的“兩彈一星”精神也深深融入了綿陽的城市發展之中。

改革開放以後,秉承“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理念,綿陽依靠科技創新推動產業發展,科技興市深入人心,涌現出長虹彩電等名牌產品;2000年,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建設綿陽科技城的重大決策,進一步釋放科技的巨大能量。近年來,綿陽舉辦8屆中國(綿陽)科技城國際科技博覽會。

有一組數據令人矚目:總人口531.2萬人的綿陽,各類專業技術人才達23.7萬;有國家級科研院所18家,建成國家重點實驗室10家、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家、國家企業技術中心9家,“十一五”以來累計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64項。

鼓勵創新

涌動城市活力

“世界上沒有的東西我們都可以搞出來,國外已經做出來的東西我們爲什麼不能做出來!”說這話的是一位頭髮花白的科研人員,14年前,他正值壯年。他口中的“國外已經做出來的東西”,是對腫瘤篩查至關重要的高端核醫學影像裝備:醫用迴旋加速器

功夫不負有心人。4月24日,綿陽科技城核醫學高峰論壇暨首臺國產醫用迴旋加速器正電子藥物製備中心落成儀式舉行,歷經科研攻關、技術轉化、成果孵化,成立了由國資參股、主創團隊持股的玖誼源粒子科技有限公司,企業生產的國產醫用迴旋加速器設備已經投入臨牀使用。14年前科研人員樸素的願望變成了現實。

在綿陽科技城,類似的創新故事還有很多。科技創新被視爲城市發展命脈。挖掘創新潛力,不遺餘力;加速成果轉化,千方百計。

據統計,綿陽市科技創新綜合水平指數達74%,在西部城市中位居前列。2020年全市評價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數量達1375家。綿陽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綿陽依託技術轉移示範機構和平臺開展成果交易發佈會和創新活動,形成“每月有發佈、季度有對接、年度有大賽”的科技成果對接機制,近3年實現技術合同登記金額近40億元,近300項科技成果實現轉化。

綿陽沃思測控技術有限公司是一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該公司負責人唐浩對一件事印象深刻,在科技局組織的一項創新大賽上,他抱着試試看的心態發佈了公司遇到的一個前沿技術難題,沒想到很快就有來自西南科技大學、一家科研院所的團隊“揭榜”,並提交了詳細的解決方案,他則體驗了一把當“評委”的感覺。

延續創新基因對於科技城的重要性,長虹旗下的四川愛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段恩傳深有感悟。段恩傳回憶,2011年,長虹集團的電子調諧器出貨量位居全球前列,但由於產業技術迭代變革,整個團隊陷入被市場淘汰的困境。核心科研團隊決心刻苦攻關,打贏生死一戰,實現了有線射頻技術向無線射頻技術轉型,目前已經成爲全球重要物聯網模塊供應商。段恩傳說:“創業是天時、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結果。身處綿陽科技城,我們更深深懂得,技術創新和變革是企業的生命線。”

包容開放

釋放城市魅力

涪江江水抱山流,淡煙喬木是綿州。綿陽風景秀麗,自古是人文薈萃之地。涪江邊的龜山之上,聳立着地標性建築越王樓,千餘年來文人雅士登臨賦詩,素有“天下詩文越王樓”之稱。斗轉星移,今天的綿陽科技城,則以濃厚的創新氛圍、包容開放的城市精神,釋放着持久的城市魅力。

漫步綿陽,不經意間就會與科技城的歷史相遇。從成綿高速綿陽南出口下高速,路邊有一處紅色雕塑,中間空着的圖案,恰是原子彈爆炸時的蘑菇雲形狀,也像一把鑰匙,寓意開啓科技創新發展之門;在綿陽人民公園,鄧稼先紀念廣場上,鄧稼先銅像靜靜佇立;科學城一中的校門外,一張張老照片、一塊塊展板,講述着“兩彈一星”元勳們的創業故事……

在老城區涪城區,道路兩側茂盛的梧桐樹見證了曾經火熱的歲月,紅磚廠房述說着創業史在一座城市的開篇和續章。上世紀50年代起,綿陽相繼開工建設了長虹機器廠、涪江機器廠、華豐無線電廠、涪江有線電廠等項目。改革開放後,又從這裡走出了長虹、九洲等知名企業。伴隨產業轉型,一些企業啓動搬遷,原來的廠房現已成爲展示工業遺產的歷史文化街區。

綿陽市文化廣播電視和旅遊局總規劃師鄧世紅說:“三線建設時期,大批建設者從天南海北來到這裡,從此以廠爲家、落地生根,在建造這座城市的同時,熔鑄着這座城市的精神:奉獻、開放、包容、平等。這樣的城市精神隨着時代的變遷不斷地深化着、豐富着,既連接着輝煌的過去,也通向無限美好的未來。”

在位於涪城區的九洲大道上,從空中俯瞰,白色建築組成的星形建築羣極具設計感,這裡分佈着綿陽科技城創新中心、科技城科技創新服務中心、國家高新技術成果發佈中心等,爲科研人員和創業人員提供一站式創新服務。今年3月,綿陽科技城新區正式揭牌。眼下,綿陽正依託科技城集中發展區高標準規劃建設科技城新區。

一方狀如“綿”字的彩色迴文印,也像一枚集成電路芯片,寓意“綿古創新”――正如綿陽的城市標識所闡釋的,文化傳承、科技色彩、創新活力,是這座有着光榮歷史的科技城對自身的認知,也是久久爲功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