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影后被小K提前預定?
✍️
撰文|德小科
編輯|車小爺
排版|小浣熊
©️ 圖片除署名外,均來自網絡
合作請聯繫微信號:chillybuster
本屆威尼斯電影節前四天的行程可謂是熱點不斷、星光璀璨。每天我們都能看到大牌明星現身麗都島,在社交媒體引發一輪又一輪討論熱潮。
然而,縱使集結萬衆期待,開幕日阿莫多瓦的《平行母親》和簡康平的《犬之力》都稍遜於我個人的預期(可以參見我們的上一篇推送:);
隨後的施拉德的《算牌人》還有瑪吉·吉倫哈爾的首作《暗處的女兒》也沒有掀起任何的水花,國際場刊評分裡,它們都墊在了後段班裡。
除了非競賽展映的《沙丘》給大家提了提神之外,本屆威尼斯電影前四天裡比較出彩的主競賽單元電影有:
索倫蒂諾與網飛攜手打造的新作《上帝之手》;
克里斯汀·斯圖爾特劍指沃爾皮杯的口碑佳作《斯賓塞》;
以及弗蘭馬汀諾“令人昏昏欲睡”的新作《洞》。
本次威尼斯,國際迷影協會主辦了媒體場刊評分,目前的評分如下(滿分爲5星):
《犬之力》3.75
《斯賓塞》3.63
《洞》3.50
《幻滅》3.33
《平行母親》3.22
《主競賽》2.88
《上帝之手》2.75
《暗處的女兒》2.72
《蒙娜麗莎與血月亮》2.56
《算牌人》2.55
《日落》1.08
如果換算成以往銀幕場刊的滿分4分制分數可能會更直觀:
《犬之力》3.0
《斯賓塞》2.9
《洞》2.8
《幻滅》2.7
《平行母親》2.6
《主競賽》2.3
《上帝之手》2.2
《暗處的女兒》2.2
《蒙娜麗莎與血月亮》2.0
《算牌人》2.0
《日落》0.9
接下來就跟大家分享一下上文三部影片《上帝之手》《斯賓塞》《洞》的觀後感。
《上帝之手》
È stata la mano di Dio
小科評分:★★★★☆
曾憑藉《絕美之城》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的意大利導演保羅·索倫蒂諾這次與網飛聯手,帶來了他飽含深情與誠意的自傳之作《上帝之手》。
電影聚焦於那不勒斯的小鎮少年法貝託·希薩和他的家庭。1984年,街頭巷尾傳言馬拉多納即將加盟意甲的那不勒斯隊,而法貝託也迎來了他躁動的青春期。
/ 保羅·索倫蒂諾
性感惹火的小姨總是若有若無地在勾引,八卦的親戚和鄰居總是能帶來令人捧腹的毒舌辣評,熱愛惡作劇整人的父母爭吵又和好……
足球、女孩和海邊的盛夏,看似“一切都好,只缺煩惱”的平靜生活卻被一場意外改變,法貝託不得不成熟起來,而他也發現了自己內心深處真正的渴望:他要成爲一位電影導演。
/《上帝之手》劇照
索倫蒂諾在這部極爲個人且私密的電影裡展現了一個男孩沸騰而熾烈的成長之路。其中,馬拉多納作爲一個偶像,爲電影提在不同階段加入了獨特的腳註:
一方面,在這部被《銀幕》(Screen Daily)評爲“與當下性別政治主流話語不一致的、滿溢着男性氣概的”作品中,足球巨星馬拉多納承載着青春期男孩對男性氣質的肯定與渴求。
在電影中,法貝託的哥哥問他,如果“睡到小姨”和“馬拉多納加盟那不勒斯”只能選一個,要選什麼?法貝託選擇了後者,這暗示着他對某種想象中的男子氣的內源性的嚮往,是電影前半程文本中最重要的一條線索。
/ 《上帝之手》劇照
而另一方面,馬拉多納在1986年世界盃四分之一決賽上打出的那粒著名的“上帝之手”的進球,成爲了電影從輕鬆溫馨到悲傷沉重的分割點。
在交叉蒙太奇的剪輯中,歡慶的那不勒斯人民和混亂的家事紛爭糾結在一起,複雜的情感一下子涌向觀衆。而“上帝之手”在這一刻開始發揮它作爲電影標題的作用,象徵了命運“翻手爲雲覆手爲雨”的無常。
前半程,影片在趣味中徐徐展開,一衆親友配角都貢獻了大量的笑料,肥胖的女主人、用電音話筒講話的老頭等等非常卡通化的角色和大量的這本土味的笑話讓在場意大利觀衆狂笑不止。
/《上帝之手》預告截圖
而此後電影旋即陷入了陰雲之中,變故持續發生,前期看來不疾不徐沉穩有度的敘事節奏,忽然成了塑造壓抑的最好幫手。
後半段,情緒的爆發點和轉折點出現在一場極其挑釁的性愛戲之後。這場戲猶如費里尼電影裡那些獵奇的場景一樣,會有令人不適、甚至是被冒犯到的觀感,但我卻被它深深打動,因爲它用最強烈最刺激的方式推動了角色的成長,讓故事過渡到了下一個階段。
對我而言,這場戲就是電影情感的最高潮,此後所有的內容都只是它的餘韻。
/《上帝之手》預告截圖
作爲一部導演的自傳電影,《上帝之手》也不例外地貢獻了大量的迷影元素。
法貝託最愛看《美國往事》,而他的哥哥還試圖去爲費里尼的新電影試鏡。法貝託路過試鏡辦公室時看到滿牆的美女照片,相信這一幕會令所有費里尼的影迷會心一笑。
但另一個維度上,這個色慾滿滿的畫面卻以一種生理性的方式爲一位有着電影夢的少年帶來了莫大的衝擊。
/《美國往事》海報
索倫蒂諾在電影中致敬了他的恩師Antonio Capuano,後者給予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份編劇的工作。這個角色與法貝託在電影的末段相遇,而這場戲也極好的體現了索倫蒂諾在視聽上的巧思:
兩人在一個環形結構的室內對話,他們各走在圓環的一端,對話張力隨着兩人的距離而變化……這些小細節很好的展現了導演對於場景概念的敏感。
本屆電影節上有太多配樂“喋喋不休”的電影,這也讓只五、六處配樂的《上帝之手》成了一股清流。剋制的音樂使用反而讓影片在最對的時刻帶來最強烈的情感衝擊。
電影的結尾曾一度讓我感覺“有完沒完”,因爲在每一個感覺像是要畫下句號的時刻,一個新的段落又開啓了。
/《上帝之手》預告截圖
但在整部電影結束後,我認爲這是導演刻意追求的效果,他在用這樣的方式告訴觀衆、也告訴那個曾經的脆弱少年法貝託:
生活就是這樣,它永遠有新的篇章在等着你,我們不必耽於過去,向前看,上帝之手會在背後將你輕輕托起。
《斯賓塞》
Spencer
小科打分:★★★★
《第一夫人》《追捕聶魯達》的導演帕布羅·拉雷恩再次執導女性題材的傳記片《斯賓塞》,聚焦已故的戴安娜王妃,講述了她在那段不幸的皇室婚姻末期,一個壓抑的聖誕節“闔家團聚”的三天內的經歷。
電影目前口碑頗高,場刊3.63分高居第二。影評人稱,這是一部看完會笑淚交織的電影,因爲我們都能從電影中感受到戴安娜遭受了難以想象的折磨,而“小K”克里斯汀·斯圖爾特貢獻了無與倫比的精湛表演。
直到目前,她仍然是本屆威尼斯電影節、甚至整個接下來的秋冬頒獎季當中,最被看好的影后候選人。
《斯賓塞》的標題就已經明示了電影的核心意圖。與威爾士親王的查爾斯王子大婚後,曾經的天真女孩戴安娜·斯賓塞成爲了萬衆矚目的戴安娜王妃。
/《斯賓塞》片場
電影把“斯賓塞”作爲主語來敘事,強調了她放棄頭銜和王室生活、找回自我的決心。“斯賓塞”的本姓,承載的就是她最叛逆也是最本真的那份性情。
這個僅僅發生在三天內的噩夢“年夜飯”,被拉雷恩講述得無比細膩,他發揮了他在《第一夫人》中的專長,將心理活動通過剪輯、配樂和演員肢體語言的配合完美傳達。
/《斯賓塞》劇照
令人驚喜的是,這一次他不再氾濫而無節制地使用懟臉跟拍大特寫,而更多的是在中近景內完成了很多重要的情緒爆發戲,比如與查爾斯在臺球桌旁談話的戲份,低角度居中對稱的固定機位對話鏡頭,把人物緊緊鎖在畫面中心,制度的困境和婚姻的絕望在正反打交織中越演愈烈,配合精準的表演,令人看後傷感無比。
電影近兩個小時的時長,幾乎近一半都是小K的獨角戲。導演刻意迴避呈現更多對手戲的可能,讓這個電影變得“只屬於斯賓塞,無關其他”。
而這也是本片完成度最高的地方:與其他同類的內聚焦的傳記作品相比,《斯賓塞》幾乎沒有廢筆,壓抑而濃烈的情感被堆疊出不同的層次,在每一場戲內,我們都對戴安娜的絕望更認同一分。
/《斯賓塞》片場
拉雷恩找到了一種拍攝人物“精神傳記”的合理路徑,從《閃靈》取經,並借用安妮·博林的典故,用場景、構圖、走位、配樂和不同的造型設計去讓觀衆接受並承擔起角色的痛苦。
最終呈現在銀幕上,“斯賓塞”就有了獨特而脆弱的靈魂。僅從這個角度說,《斯賓塞》就是一部不容錯過的佳作。
● CHANEL
《斯賓塞》的官方海報上,飾演黛安娜王妃的Kristen Stewart 穿的是香奈兒1988春夏高級定製服系列(款式82)米色烏幹紗晚裝禮服裙,其上飾以金銀色圓形、橢圓形或葉形亮片組成的纏枝花紋刺繡。
這款抹胸連身裙的平直領口飾以精緻的薄紗褶皺荷葉邊,領口處的飾帶由花朵與橢圓形裝飾組成。
縫飾的絲緞腰帶正面以蝴蝶結的設計呈現,裙身垂至臀線後收攏,並加長處理後襬,多層薄紗荷葉邊層疊於烏幹紗襯裙上。連身裙上的刺繡由Lesage刺繡坊打造,褶飾由Lognon褶飾坊完成。
這款禮服裙由香奈兒製衣工坊特別爲該電影復刻,5位裁縫師耗費1034個工時(其中包括700個工時的刺繡)精心打造。
《洞》
Il buco
小科打分:★★★★☆
曾經憑藉《四次》入圍第63屆戛納電影節導演雙週單元並拿下歐洲電影獎的導演米開朗基羅·弗蘭馬汀諾的新作《洞》,得到了法國《電影手冊》的高度讚賞。
/ 米開朗基羅·弗蘭馬汀諾
這樣的肯定並不令人意外,《洞》是一部絕對的哲學電影,放在本次威尼斯主競賽影片的序列中,它顯得時那麼的格格不入:
沒有對白,沒有配樂,全程用固定機位長鏡頭去拍攝,電影的前30分鐘,它甚至沒有清晰的主線劇情,就像屏幕保護程序一樣,向我們展現着意大利南部波利諾山的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
而在30分鐘之後,電影向我們呈現了一個非凡的探險之旅:1961年,勘探隊員們探索並繪製出了意大利最深的洞穴之一的Bifurto Abyss的全貌。
/《洞》劇照
這個深入到地下687米的自然奇蹟,幽暗、神秘而引人入勝,電影詳細復原了勘探隊員向下再向下的冒險之路,也同時向我們展示了這個地下世界的壯麗。
影片在還原這段歷程的同時,還插入了另一條主線:住在洞穴附近的牧牛人,自勘探隊員下入洞穴之後開始便昏迷不醒,他的健康狀況也提供了另一層懸念。
兩條故事線並行,剪輯點經過巧妙的設計,讓兩者可以被聯繫在一起,構成人-自然兩個維度上的更大的思考空間。
/《洞》劇照
地下探險的段落中,我們看到勘探隊員的專業化操作:他們使用不同的儀器、設備和工具來展開探險作業,進入一層空間後又會發現“洞內有洞,別有洞天”,工作人員相互配合,鑽過最狹窄幽暗的狹縫,在伸手不見五指的地方垂降近百米,甚至是地下湖上泛舟……人類對自然的好奇與征服欲是如此龐大,但當人真正地出現在這一地理空間中時,他們又顯得如此渺小。
這樣的對比給電影帶來了濃濃的詩意,也同時引發了更多電影本體的哲思。
在探險段落的處理上,攝影機時而在勘探員身後,看他們摸索下深淵;時而又在更深邃的地方,彷彿等待他們的到來。
兩種不同的機位設計,如果說前者代表了影像即人類記錄的本能的話,又後者則意味着影像即自然和真實本身——它被預設與自然和真實同體,在黑暗的洞穴裡等待千萬年,只爲在某一時刻被髮掘。
/《洞》劇照
洞之下,電影裡出現了兩次跟照片有關的鏡頭。第一次是一張黑白的女性肖像,它在距離洞口最近的第一個拐彎處被發現——似乎是有人刻意丟下去的;第二次則是一張被撕下來用作火引的雜誌封面,上面還殘留着克林頓的頭像。
沉睡在黑暗洞底的老照片是怎麼下去的?是哪位有情人拋下去的嗎?就像《登月第一人》裡的阿姆斯特朗那樣,把女兒的物件永遠留在月球的環形山上那樣;
而克林頓的照片,又包含了怎樣未能明說的政治訴求?老人的昏迷不醒,又帶着怎樣的隱喻?是否“老人”就是自然的化身,人與自然的關係又是如何被建構和編排的呢?……
/《登月第一人》劇照
在電影緩慢的節奏中,類似這樣的聯想、困惑和禪思都在腦海中翻騰不止。而與此同時,銀幕上的畫面又是如此靜謐。《洞》的迷人之處正在這裡:
你可以把它當成一部毫無內容的風光片,用來催眠,電影還提供了極致的杜比音效來精準定位環境中的每一個聲音細節,讓我們全身心可以沉浸在天光山色裡;你也可以把它當成一首田園詩,在字裡行間挖掘無盡的美意。
無論哪一種都成立,一如《洞》這個深淵般的存在,你凝視它的同時,它也凝視着你。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