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創業-玉置麪包坊 日式口味經典呈現
玉置浩與康淑女夫妻檔共同經營日式麪包坊。圖/陳惠珍
玉置麪包坊 小檔案
臺灣女婿49歲的玉置浩,4年前自科技業退休後,開始在日本料理學校學習製作日式麪包,因妻子有感於日本教育過度重視文憑,且孩子無法用中文與外公、外婆溝通,夫妻倆決定搬回臺南定居,並投入250萬元的資金,一圓開面包店的夢想。
玉置浩表示,這幾年臺灣麪包產業經營模式快速轉變,從早期巷弄林立的臺式麪包小店、日系麪包攻臺,到1998年馬可先生面包興起,訴求低糖低油的雜糧麪包大受歡迎,2010年吳寶春得到世界面包冠軍,歐式麪包頓時成爲話題,不少業者紛強調,引進法國空運冷凍麪糰的進口品牌亦陸續抵臺,日式麪包店反而遜色式微不少。
然而,日式麪包在臺灣早期可是相當受到歡迎;玉置浩表示,日式麪包的特色是「柔軟餡多」,因爲東方人唾液分泌少,喜歡口感柔軟的麪包,所以日式麪包比起歐式更加Q軟、香甜,且搭配豐富內餡,一直以來都相當受到臺灣人歡迎。
店內販售的招牌炒麪麪包,是日本學生的「國民麪包」,使用鹹麪糰製作,吃來口感紮實、帶有淡淡小麥香,內餡則使用臺灣油麪、高麗菜拌炒日本進口炒麪醬、美乃滋與紅姜,每天現炒現做,另外,店內販售的紅豆與克林姆麪包等,內餡豐富的日式麪包,都是相當經典的日式麪包種類。
「日式麪包使用大量蛋、糖與奶油,口感較柔軟」;玉置浩表示,日本人常把麪包當成主食,製作過程也相當講究,不僅原料、做法完全天然,且堅持不使用人工香料與穩定劑,日式麪包融合傳統日式甜食的做法,多了豐富多樣的內餡,比起歐式麪包口感較柔軟、香甜。
玉置浩的妻子康淑女表示,日式麪包的製作過程,包括原料、做法,相當講究天然,完全不使用人工香料及穩定劑,像臺式或日式麪包,爲讓麪包變柔軟,通常加了許多牛奶、奶油、糖與蛋,但好材料成本高、乳化速度慢,爲達到經濟效益,不少業者會「合法添加」改良劑與膨鬆劑,讓麪包看來膨膨美美的,吃起來沒有飽足感,也少了一點口感。
「愈漂亮的麪包,愈不要買」,康淑女說,軟麪包要做到「色香味美」,通常得靠添加物,像是克林姆來說,必要原料之一的香草水,好的價格極高,但化學香草水幾滴就有香氣,「北海道牛奶麪包」通常沒半滴牛奶。
然而,店內販售的日式麪包的做法繁複費時又費工,先生依舊堅持原則,要讓消費者在日本一樣,「讓大家在玉置麪包店內吃到最單純的麪包香。」
康淑女表示,店內最受歡迎的炒麪麪包,一定要使用「鹹麪糰」,以日本麪粉加上裸麥粉、全麥粉、鹽、奶油、橄欖油及上白糖揉成,採自然發酵的鹹麪糰,光發酵就要40分鐘至1小時,且需不定時巡視發酵成果,並依經驗加以調整,費時又費力,但烤出的麪包吃來口感紮實,帶有自然發酵的小麥香及淡淡的鹹香。
然而,不僅鹹麪糰是製作炒麪麪包的重點,炒麪醬也相當重要,雖然各家口味都有不同,但玉置麪包的炒麪,堅持與日本帶有相同美味,小至製作炒麪所需的美乃滋、紅姜及醬汁,都不計成本跨海從日本進口來臺,且開店當天現炒而成,「要讓大家的健康、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