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廣東地震構造做體檢,青年英才呂作勇助力實現透明地殼計劃
在充滿活力和創新的時代,青年英才正以勇於探索、銳意進取的創造力,引領着前所未有的“青創”風潮。廣東,這片孕育着無數機遇和激情的創新沃土,青創先鋒們正滋潤着創新的種子,在探索未知的土壤中涌動活力。
近日,南方都市報推出“‘粵青年 創先鋒’——對話廣東青創力量”專題報道,一同走進廣東青年英才的創新世界,領略他們的無限潛能,感知他們的青創力量。
本期,我們一同對話“中國地震局青年人才”——廣東省城市地震安全研究所正高級工程師呂作勇,講述他爲廣東地震構造做“體檢”,助力實現“透明地殼”計劃的背後故事。
呂作勇認爲,青創力量最核心的就是要立足崗位,不斷學習,不斷提升自我。“我也經常會勉勵自己,掌握更多前沿科技,提升防震減災科技創新能力,爲政府和公衆提供更多防震減災科技服務產品。”
其實,在攻讀碩士研究生之前,呂作勇並未料想到自己會從事與地震研究相關的工作。呂作勇本科專業是地球物理學,與該專業息息相關的應用是尋找地球內部礦藏資源。到了研究生求學階段,他考上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攻讀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專業,開始系統學習地震知識。而這,也是他走上地震科研之路的起點。
從業務到科研,爲地震構造做“全身體檢”
2009年,呂作勇碩士研究生畢業,正式進入廣東省地震監測中心工作。起初,他主要負責地震監測與預報相關工作,後來由於業務發展的需要,在2013年正式投入到地震科研工作,開展地震構造環境探查研究。
“簡單來說,就是給地震構造做‘全身體檢’。”呂作勇繼續解釋,地震的發生與地震構造活動密切相關。而地震構造探查,就是利用地球物理和地質學方法,對廣東地震構造進行全方位的檢查。“我本科讀的地球物理學,雖說主要是尋找地球內部礦藏資源,不過所學知識大多是相通的,這對我後來的科研工作起到了不少幫助。”
那麼,科研工作者們又是如何給地震構造“體檢”的呢?據呂作勇介紹,廣東地震監測預警臺站包括基準站、基本站和一般站,共1448個。用於地震構造研究的主要是基準站和基本站的觀測數據,共548個。科研用基準站和基本站記錄的地震數據或背景噪聲數據來成像反演地下三維速度結構,從而分析研究地殼深部地震構造環境。通常來講,研究使用地震臺站間距越密,獲得的地下速度結構分辨率越高。
首次揭示粵東陸區及近海整體大地構造架構
以及地殼界面形態
參加地震科研工作十四年來,呂作勇將自己的工作概括爲:從0到1,去探索地震構造未知的部分;以及從1到100,不斷提升、創新。
圍繞國家地震科技創新工程——“透明地殼”計劃,呂作勇及其團隊創新地震觀測技術,採用主被動震源探測與深淺部探測相結合的方式,分區開展廣東區域地震構造環境深部探測,逐步探清研究區主要地震構造特徵及地殼三維速度結構,從而深入認識廣東地區的地震構造環境,初步實現查清廣東地震災害風險源的科技目標。
“十二五”期間,爲解決海陸區域地殼深部三維精細探測,廣東省地震局首次完成了濱海斷裂帶珠江口段海陸聯合三維地震構造探測,獲得了珠江口區域三維地殼結構模型及主要斷層深部構造屬性。
“十三五”期間,廣東省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建設試點項目繼續圍繞濱海斷裂帶,“我們創新地震觀測技術,在粵東及近海地區佈設100臺陸上流動地震臺陣,投放76臺海底地震儀。結合粵東地區現有固定地震臺網,形成海陸三維密集地震臺陣,採用陸上炸藥震源與海上氣槍震源同步激發、主被動源相結合方式,開展了連續30天的海陸同步地震觀測,完成7次炸藥震源、14000次2680公里的氣槍激發測線里程,實施陸區1條深反射地震剖面和海域6條多道地震剖面探測,用於探測海陸區域主要斷裂帶的構造屬性。”呂作勇介紹。
在投身科研實踐的基礎上,呂作勇還加入到專門成立的項目工作組。“工作組的成立,能夠加快數據分析和科研成果產出。”呂作勇告訴記者,項目成果首次揭示了粵東陸區及近海整體大地構造架構以及地殼界面形態,給出了多條主要的北東走向濱海斷裂、河源-邵武斷裂、蓮花山斷裂的精確位置、切割關係、產狀特徵等重要信息,獲得了南澳強震區至東沙隆起中新世岩漿侵入至上地殼甚至地表的證據,提出了河源斷裂與蓮花山斷裂圍限區存在上地幔熱物質上涌至地殼等新認識。
計劃在粵西開展海陸聯合三維地震構造探測
對科研工作者來說,坐“冷板凳”是常態。“做科研必須要接受的一個事實是,有時一頭扎進一個項目,一做就是數年,可能花費幾年時間,才能找到研究的突破口。”呂作勇感慨道。
我國是受地震災害影響嚴重的國家之一,地震多、強度大、分佈廣、災害重是我國的基本國情。開展地震科學研究,是一項關乎國計民生的重要大事。而呂作勇及其團隊在地震構造探查領域所開展的研究,不僅深化了對廣東地震構造環境的認識,初步實現“透明地殼”的科學目標,還可爲地震監測預報、城市羣規劃、海域地震區劃、防範化解重大地震災害風險等提供重要數據支撐與科學決策依據。
談及接下來的工作計劃及目標,呂作勇透露,接下來的工作主要是依託中國地震局“透明地殼”計劃,繼續開展廣東地震構造環境探查工作。此前主要是集中在粵東地區,未來則主要是在粵西地區開展海陸聯合三維地震構造探測,計劃開發更多的科技產品,爲政府、行業、公衆提供多元服務。
南都廣州新聞部出品
採寫:南都記者 張德威 李竹
新媒體協作:葉黃麗
視頻/海報:南都記者 張德威
實習生:何承萍 唐雪婷 溫仲傑 陳彥霖
通訊員:李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