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資的碑傷心事
日前臺南大南門碑林遭人潑灑不明液體造成損毀,大衆對這樣的新聞關心恐怕少之又少,一般人看到這樣的石碑,大多也只是「有歷史」的感覺。
大南門碑林的保存現況雖不完善,但起碼集中保管比散失來得好。過往臺灣因石材質地不佳加上取得不易,民間常用沙岩雕刻,風化程度更是嚴重。日前筆者參觀某廟宇時,細看廟內保存重修者捐款石碑,不少是民國卅九年任職虎尾糖廠的員工,從捐款金額大約可知是舊臺幣「四萬換一塊」的年代,因石材質地不佳,有些人名與捐款風化模糊難以辨識,加上碑前還堆積雜物,不僅辨識困難遑論研讀。
這些具有地方歷史意義的石碑,有不少被棄置戶外任由風吹雨淋,筆者在田野調查中發現有清乾隆墓碑,就被怪手翻斷成兩截棄之路邊。也許這些石碑說不上有多大的文獻價值,但至少對於研究區域史或人羣互動發展史仍具有意義。我們應思索,也許能讓類似石碑與復刻石碑同時存立,讓原本的石碑可以集中收藏或妥善維護,以減少被自然或人爲破壞。再者,石碑內容也許枯燥無味,但若能從旁教導民衆學習拓碑,讓石碑不再是冷冰冰的文資,吸引民衆加入研究,更能達到文資保存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