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林部門溫室氣體吸收量大於排放量
農委會每年依據國際計算方式,估算農林部門溫室氣體排放及吸收量,最新估算結果顯示,2018年溫室氣體排放量爲5,806千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碳匯量則爲21,507千公噸二氧化碳。農林部門溫室氣體吸收量遠大於排放量,對國家減碳有正面貢獻。
農委會指出,農業部門溫室氣體排放來源可區分爲燃料用油、用電的燃燒,以及生產過程的非燃料燃燒兩大區塊,在非燃料燃燒部分,因我國加入WTO及經貿自由化導致國內耕種面積、畜禽飼養量減少,以及推廣合理化施肥、有機友善耕作及回收畜禽糞製成有機質肥料等政策,溫室氣體排放呈現逐年減少趨勢。
在燃料燃燒部分,農委會指出,自2004年起調整漁船用油補貼措施及考量永續漁業發展推行實施獎勵休漁計劃,漁業用油急遽減少,然因近年氣候變遷直接衝擊農業生產,爲穩定國內蔬果農產供應及維護糧食安全,所推行之農業生產自動化、冷鏈物流等措施,以及推廣增設強固型農業設施及冷藏(凍)設備等,致農業用電量提升,近年燃料燃燒排放量呈微幅上升趨勢,綜觀整體近20年而言,農業部門溫室氣體仍呈減少趨勢。
農委會指出,在林業碳匯方面,由於《區域計劃法》、《森林法》對於林業用地變更以及森林伐採均訂有相關規範,且自1992年起即實施禁伐天然林政策,國內林地變更使用之情形極少,林業部門每年碳匯量自1990年以來大致維持穩定,2018年爲21,507千公噸二氧化碳,可抵銷當年全國排放量之7.25%。
農委會表示,農業生產在全球溫室氣體排放上揹負惡名,主要系因反芻動物於消化過程中產生大量溫室氣體所致。我國非屬大農國家,且農產業結構仍以農作物耕種爲大宗,畜牧產業非以飼養反芻動物爲主力,所以,國內農業生產之溫室氣體主要以氮肥施用於農業土壤排放爲主。2018年我國農業部門溫室氣體排放僅佔全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之1.96%。
農委會指出,今年因疫情衝擊,造成國際貿易供應鏈斷鏈、到貨遲滯,我國屬海島國家,全球貿易順暢與否涉及糧食安全層級,如何調適因應氣候變遷直接衝擊並強化糧食自給能力將是我國未來農業發展重要工作。